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么一句关键的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表明,马克思所讲"实践"即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客体价值目标是"生产力标准",主体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当主客体矛盾产生"异化"时,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只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价值选择;对"实践产出认识",要在社会存在产出社会意识的框架内理解。把"实践"视作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框架中理解人的认识,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理论后遗症较大;邓小平提倡"生产力标准",实际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恢复。党中央倡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有所涉及。古代的、近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力图在不同的基础上把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统一起来,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真正统一的境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以唯物史观把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真正统一起来,建立起科学的入学理论。当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增强对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认识,更需要把重心从改造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的开发上,转到人的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5.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刍议     
<正> 一、能力、才能与创造力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生产力的发展”(列宁语),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积极和最根本的动力.能力和才能作为与客体生产力(工具、劳动对象等)相对应的主体生产力要素,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承、发展的,为达到某一实践目的,要求社会个体所必须具备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在理论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片面性,其中一个重大缺陷是着重从客体出发来考察历史发展规律,忽视对历史主体的全面研究,把人看成是客体运动的结果,历史往往被理解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单线过程。这种考察从根本来说,偏离了历史的辩证法。而要完整地揭示历史规律,就必须对历史的主体进行全面地研究,研究作为历史主体人的需要,就是对历史主体研究乃至对历史规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这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客体方面来理解,而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方面来简释。只有从共时态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中把握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才能避免把社会历史规律绝对化、简单化和偶像化,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9.
<正> “生命”两个字象满天的星子播撒在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生命”意识灌注流溢,使沈从文作品升华到一种美的哲学境界.因此,揭示“生命”的哲学内涵,就成了把握沈从文的关键.一切哲学问题的实质是价值问题.整体世界由主体和客体构成,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结合在世界的统一中的.而价值,正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价值乃至价值观念并不是哲学家发明的,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推动社会发展,哲学家的发现使人类获得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获得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种生产力定义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定义生产力范畴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必须依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基于此,生产力的新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系统,而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而且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这种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对于深入阐述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