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时间取向是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以Edward Twitchell Hall的单维度时间和多维度时间理论以及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以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进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奥古斯丁在思维理性中建构神人关系的重要概念,他以灵魂、上帝和回忆为基础,在神哲学张力中和超时间的目的中,阐释和分析了作为伦理宗教核心品性的以及作为人格行为的时间概念。尽管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从《圣经》出发,但却是在普遍的伦理宗教的意义上提出他对时间概念的这一思考的。本文尝试在本体形上层面提出问题,以探讨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的内在逻辑的出发点、逻辑思维的过程及其收束。  相似文献   

3.
水、酒、问,是李白离别诗中处理时间的三大主要模式.通过"天际流"之水、"且尽手中杯"之酒和"何时见"的追问,李白以体验现在时间、疏离当下时间和追问未来时间的方式,不仅表现了李白儒家文化观的时间意识,而且以道家对待时间的态度,展现了李白醉忘求生的一面,以及在焦虑追问中对两者时间意识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间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相似文献   

5.
谓语动词所隐含的时间属性是句子中重要的“量”,谓语动词时间属性的凸显关系到谓语信息量的自足。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作为宏观时间系统的主要成员可以直接表示时间属性。时间副词和动态助词作为微观时间系统的成员则以模糊的量凸显动作的时间属性,此外,趋向动词以及补语都是凸显谓语动词时间属性的重要语法成分。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一个迷恋于时间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以时间形式来探索时间的意义,这种探索不止是现实时间意义上的探索,而且揭示了时间与个体和世界间的深层含义,使时间重构于生命,从而重构于世界。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与优先规则结合的混合遗传算法,提出了最小时间窗规则(STW),设计了采用最小时间窗规则生成初始种群的算法.发现调度结果中时间窗越少和越小,则完工时间就越小.探讨了优先规则应用于遗传算法中在生成初始种群时的完工时间、广义海明距离和完工时间的标准偏差等性能指标.对不同规模基准调度问题的测试结果表明,STW规则在以最小化完工时间为目标的调度中,与其他几种简单规则相比,能产生较好的调度效果.在混合遗传算法中,采用STW规则产生的初始种群整体适应度最高,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或者在过去、今日和将来的线性时间中追怀过去,凝望现实,希望保存人性的真善美,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者在瞬息与永恒的对比中思辨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张扬理性对情感的克服。林徽因的时间意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她将时间物态化,时为景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时间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正如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对时间的研究同样注入了极大的热情。马克思对时间的认识经历了萌芽阶段(1830年-1837年)、形成阶段(1838年-1843年)、发展阶段(1844年)和成熟阶段(1845年-1883年),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将实践作为认识时间的出发点,扬弃了以主客二分思维出发认识时间的传统路径,从而把握了时间的多元本质。时间的多元性必然衍伸出时间的多样性,马克思以缜密的逻辑推理与演绎,区分了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等等不同的时间类型,从而赋予时间理论以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结构,并为其烙上明显的经济哲学烙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把时空问题纳入到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社会运动密切相关并在社会运动中互相转化,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的增加既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也与生产关系相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以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既要增加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又要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对任何事物的讨论都要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并从时间的规定性中获取其根据.海德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自然也是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现代人日常操劳的时间规定性,从而揭示了以主体哲学为基础,以控制论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休闲之悖论,并在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上,说明了悖论产生的时问根源以及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的本真时间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希庭教授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心理时间的分阶段性、提出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管理模型等;在人格研究中,率先进行中国大学生心理研究,将青年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并进行实证,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基点开创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建构心理学三级方法学,将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引入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他以坚实的科研为基础,在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材教法上有不少建树;在心理学科学普及与应用转化方面也成绩丰硕.在科研、教学及应用创新之路上,他坚韧地实现着自己"点燃心灵的真善美"的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有四种时空体类型最具代表性,它们分别是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故乡时空体,以沈从文作品为代表的湘西时空体,以赵树理作品为代表的解放区时空体,以莫言作品为代表的高密时空体。时间在时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鲁迅的现实生活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对话,到沈从文的循环时间,再到赵树理的民间时间,最后到莫言的绵延时间,时间无一例外都是作品的主导。乡土时间的凝滞导致的焦虑、无助,使他们的小说有一种悲观的宿命色彩,也有一种企图把握时间的挫折感和面对时间的迷茫感。  相似文献   

14.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时间意识及其生存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朗索瓦丝.萨冈是以抒写"忧愁"闻名于世的作家,在忧愁的背后是她的时间之伤。其作品中的人物流露出了回避"过去",拒绝思考"将来",存在的只有"现在"的时间意识。在唯一存在的"现时"中,作者有两种时间体验:一类是应消磨掉的空虚时间,另一类是应珍惜的情感时间。基于这两类时间,作者的描写表现出两种倾向:日子的消亡和美好的瞬间。为了尽量延长美好的瞬间以赢取时间,萨冈选择了以幸福为唯一准则的生存姿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对时间的分割或划界,属于中国人原初的时间体验形式和时间直觉形式,表现为异质性、周期性、具体性、可逆性,是一种存在论的时间,也是一种神圣的和神话的时间,其多半指向过去。现代性时间观的特点则是同质性、直线性、抽象性和不可逆性,它指向未来,是一种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时间和机械钟表时间,也是一种"霸权"时间。作为时间的管理者,现代民族国家应该在这两种时间观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即在民族国家的日历中以立法的形式保留中国传统节日的合理位置,从而为中国人本源的时间意识预留合法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叙事时间是叙述者或作者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有力方式.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较强的时间意识。通过对其文本呈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奥秘的解读.以小说的叙事时间为切入点,努力挖掘小说文本中叙述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时间和虚无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即真正的时间不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概念,而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现代主义作家尤其是以伍尔夫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意识流小说家在文学创作中以此为理论依据,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客观时间为序的结构框架,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手法,以一种看似杂乱,实际有其内在规律与连贯性的结构来渲染人物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笔者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戴洛卫夫人》的双层时间结构,并着重阐述了隧道开掘法和蒙太奇技巧在时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时间哲学是福克纳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以独特的时间技巧来展示出他的时间哲学.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以时间倒错的方法,用一个个片断还原了一个生活在过去,用心理时间思考的老姑娘爱米莉·格里尔生小姐,使文本呈现出谜一样的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