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夏发掘的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墓内一百多件青铜礼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用终”,六十多件青铜编钟上有“曾侯乙乍(?)”的铭文,特别是兵器上除有“曾侯乙之行戟”外,更有“曾侯乙寝戈”。“寝戈”(亲近兵杖)置于主棺旁边。放置主棺的椁室,应相当宫室的寝。执寝戈者一定是其亲信侍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庆舍之臣卢蒲癸和王何,“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因此,很多同志认为,墓主应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乙。在发掘工地上,有人提出此墓应为楚  相似文献   

2.
由省社科院、省博物馆、王建墓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召开的“首届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0月23日至25日在成都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曾国问题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县城西北约五里的插鼓墩,发掘了“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又称曾侯乙墓,出土了大批曾国文物,学术界讨论已久的曾国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1995年8月21日—25日,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县召开,来自国内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大会的著名学者有宿白、田昌五、邹衡、严文明、李民、郑振香、王宇信、齐心、罗森(英)、夏含夷(美)、江伊莉(美)、池田末利(日)、丁一(韩)等.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分别就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房山琉璃河遗址古城址的年代和性质、燕文化的渊源、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距今3040年,多数学者持赞成态度.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一、《史记》等史籍所载武王克商封召公于北燕的史实,表明武王克商之年便是燕园建国之年.二、房山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的克(?)、克盉的铭文,表明该墓墓主为就封燕国的第一代燕侯,进而表明与此基同期的房山琉璃河西周古城址,应是燕国就封时所建城址.它的建造,便是北京始建城的标志.三、依据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惟甲子朝”天象,现代天文历法研究成果推断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距今恰好3040年.  相似文献   

5.
陈双新 《中国学术》2001,3(1):135-147
先秦编钟以“堵”与“肆”为组列之名,确无疑问,传世文献和铜器铭文中都多次提到,但它们各自所指的数目与相互关系,一直成为学者们力图弄清又聚讼不决的难题。最近几年出土了好几批套数完整的编钟,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下面我们结合文献、铭文以及实物的出土情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嬭加编钟铭文,首先对嬭加的身份、时代进行考辨,指出铭文"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是嬭加自述,"余"为嬭加自称,"文王"并非周文王而是楚文王,"穆"亦非曾穆侯,而是楚穆王,并判定嬭加编钟的时代为公元前614年之后不久.同时,可论定嬭加之丈夫曾侯宝应属春秋中期中段之人,不应早至春秋早期晚段.此外,亦可将随仲嬭加鼎的年代范围确定,其应制作于楚穆王在位时期(上限为前625年,下限为前614年)."加嬭簋"应是加嬭嫁至曾国后所作,年代与"嬭加编钟"接近或同时.在曾、随关系问题上,至迟在春秋中期的楚穆王时代,曾国就已称"随".  相似文献   

7.
4月8日至4月13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洛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代表一百六十余人。我国著名学者程千帆、胡国瑞、霍松林、傅璇琮等参加了这次会议。美籍华人学者、美国密执安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珍华教授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这次会议。 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联,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州古籍出版社等十几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公共安全研究协会于1991年12月21日召开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杭州市和各县(市)区公安机关等单位的代表60余人。 会议围绕“警民共同努力,搞好安全防范”这个主题进行了研讨,提交论文71篇。论文主要特色是,作者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探讨,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到会专家、学者和部分常务理事,本着鼓励基层干  相似文献   

9.
<正>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区域社会经济史暨港澳史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3月30日至31日在广州白云宾馆举行.这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年来国内各地和海外学人进行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和港澳问题研究的动态与最新成果,讨论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做出展望和进行协调.参加会议的共有来自北京、福建、广西、海南、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的30多位学者.3月30日举行大会,来自各地的学者分别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评论了区域社会经济史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农村和港澳研究的现状,就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策划与组织、成果发表和资料利用等许多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31日会议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和港澳史研究两个小组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并更深入地讨论了有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这次会议本着注重实效、不拘形式和学术平等、畅所欲言的精神,开得生动活泼、认真而热烈.  相似文献   

10.
从曾侯乙墓的竹笛看宋玉《笛赋》的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两件横吹竹笛,这为宋玉《笛赋》的真实性提供了根据。出土的横吹竹笛为七孔,用天然竹管加工制成。实物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就有笛这一乐器了。我们知道,曾国(即古随国)从很早起,一直是楚的附庸,两国文化也很近似,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曾国的出土物中,可以看出楚文化中的某些问题。宋玉是楚国人,传为屈原的弟子。屈、宋的活动时间都晚于曾侯乙。因此,从年代上讲,宋玉写《笛赋》,显然是有实物根据的。而历代乐书、音乐志在谈到笛时,大多不作肯定,或存诸说,或语焉不详。如陈旸的《乐书》说  相似文献   

11.
从楚人尚钟看钟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每每将钟鼎并称对举。在周朝,钟是音乐的表率,鼎是王权的象征。在楚国,钟既是音乐的表率,又同鼎一样是王权的象征,尚钟之风,于楚为烈。其证甚多,择举如次。(一)从出土文物看。楚之王公贵族,以随葬钟乐来显示自己的显赫声势和文化素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传世和零星出土之楚钟主要有楚公钟(吴大徵《(?)斋集古录》卷二),楚王媵邛仲(?)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65页),楚公逆钟(同上),楚王领钟(同上),楚惠王钟(《七国考》卷七引赵明诚《金石录》)等。出土成套编钟的墓,主要有楚令尹子庚墓、信阳长台关大墓、临澧一号墓、楚幽王墓等。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14日-19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当中有年愈古稀的老一辈外国哲学史专家、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和暂露头角的青年哲学史工作者.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哲学研究》杂志社、湖北日报等16家出版、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十年来我国外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的历程,交流学术成果、展望哲学史学科的未来,探索外国哲学史研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在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就哲学史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理论的困境与理论工作者的命运、改进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与教学以及外国哲学史学科领域里的一些专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1月6~7日,在旅顺博物馆建馆百年之际,"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旅顺博物馆隆重召开。该会议由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日本龙谷大学联合主办,有中、日、韩三国学者共五十余人参加。研讨会上,围绕"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这一主题,学者们纷纷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文献研究新进展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文献,是上世纪西域出土文献最后一宗重要文物,此前有过阶段性整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大学、杭州大学联名主办的“中国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杭州市柳莺宾馆召开。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在祖国大陆上举行的第一次宋史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断代史中第一次召开这样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共67名,其中教授和相当于教授学街的24名,副教授23名。这些学者中,有我大陆学者39名,香港地区学者3名,美国学者8名,联邦德国学者  相似文献   

15.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楚公逆编钟 ,对于研究周宣王时代的周楚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编钟内容进行了考释 ,并对周宣王时期的周、楚关系以及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是由于周宣王时方叔伐楚所得 ,后因晋侯伐戎有功 ,由周王室赐与晋穆侯  相似文献   

16.
由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元史研究会主持召开的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22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学者53人。来自蒙古、日本、美国、新加坡的学者21人。提交会议的论文共67篇。举行这样规模的国际元史学术讨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长期和我国中断联系的蒙古学者参加了会议,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会议就元代史料与文献,蒙元制度,元代政治史,元代西藏,西北诸王与中西交通,元代文化,元代人物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热烈的争鸣。与会学者在会议期间看到了刚刚出版的韩儒林先生主编的《元朝史》,翁独健先生组织编写的《蒙古族简史》。以及《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元史论丛》第三辑、《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周良霄著的《忽必烈》。这些论著和去年以来出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次由七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进一步搞活城市企业理论讨论会,暨江苏省经济学会1986年年会,前后四天时间。会议开得很紧凑,大家发言热烈,对一些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总的说这次会是开得好的。这次讨论会,收到论文和资料60多篇,参加讨论会的人数120多人。来自第一线的企业家25人,综合领导部门的同志30人,专业理论研究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41人,还有省  相似文献   

18.
望山一号墓位于江陵县楚国故都纪南城西北七公里处,该墓曾出土著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除此以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其中有关于为墓主人占卜及进行祭祀活动的记载.这批资料,至今尚未全部发表,我们仅从有关文章中见到一些引文,其中简四十八全文如下:□之,(无曰)佗,占之□吉.病以黄?习之,尚税.圣王、王既赛祷.乙末之日,赛祷王孙巢."无它",古代占卜术语,曾屡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如:"庚子卜,王贞:  相似文献   

19.
全国地方社科院经济所第三届联席会于1992年11月3日至5日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承办,参加人员为全国各地方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有关经济学研究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出席了大会。此次会议正值党的十四大提出引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际召开,有来自上海、天津、广东、山东、黑龙江、江苏、河北、安徽、浙江、福建、新疆、武汉、云南等地经济研究所的代表参加。会议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并探讨了经济研究所在为改革开放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身改革等方面的问题,现将讨论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1991年4月23日至27日,中国鲁迅研究会、山东鲁迅研究会、济南市文化局与曲阜师范大学在曲阜联合举办“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集历史、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学者于一堂,别开生面、气氛融洽热烈,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局面。现将有关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鲁迅的“批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