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在眼下所遭遇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困境、接受困境、命名困境,不仅是趣味问题,也涉及到成本问题。个人的文学作品选择有感性的"趣味说"和理性的"成本说"两种依据,前者偏于群体化、肯定性,后者偏于个体化、否定性。趣味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前者涉及读者的文化传统,后者与读者时代文化氛围、生存境遇相呼应。文学消费是一个理性的成本计算过程。在精神产品极为丰裕的当代,人们的"利己"行为主要体现为成本优先,在于降低"选择"行为本身的成本,这是一种面向发展的成本。个人对文学消费成本投入的评估标准呈现出某种线性化的结构特征。读者的阅读成本、文学文本的交换价值、文学消费的成本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对"红色经典"不能拘限于所谓"政治意识形态工具化"的简单化指认而放弃应有的学理评判。本文将"红色经典"置于"现代性"语境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流程中进行考量和审视,从恒态经典与动态经典、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以及经典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等三个话语关系层面对"红色经典"辨析和阐释,既确证其"经典化"的价值合理性又确认其创作中艺术本体性的某些缺失。  相似文献   

5.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进行自我参与的过程,据此作品才获得艺术生命。"自得"说标志着中国诗论中读者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经典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必备素养,是普通读者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大众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参照当下文学现实,从文学经典对于创作者、批评家和大众读者三类人群,以及对于文学生态和整个民族所具有的意义角度,来阐释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参照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1 “生命在于运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在永无止息的流动和发展过程中,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错相织而不断地显示其存在的,文学作品生命力的突出直接表现就是它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它是在创作、作品、接受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生成、凝定和实现的,故,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实是整个文学活动审美价值链的一环。 这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在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经常出现某种“错位”,即经常出现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一精神价值需求与文学生产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精神联系的中介,是沟通二者心灵的纽带与桥梁.其中,作者社会阅历的深浅、人生价值观的高低,以及艺术才气的多寡,是作品质量和境界的内在的、决定性的条件.但这里还涉及读者的兴趣与审美需求问题,艺术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读者是否认同和青睐.因为读者的接受程度既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尺度,又是作家孕育作品的文化气氛与精神动力.在文坛上,读者和阅读对象意识的觉醒,大大滞后于对作家与作品的关注.读者在文学审美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直到当代才逐渐被人们看清并加以凸现的.当人文初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生产应重视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实际运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社会主义文艺产品具有商品性这里所说的商品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换关系,文艺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它除使用价值之外,也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肯定了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那么它就必然有个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例如作家创作出作品是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13.
翁再红 《学术论坛》2012,35(1):152-157
文学经典的产生不仅与文本的原创性密切相关,而且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例,"传统"作为一个层次分明的惯例系统直接影响文学文本的经典化进程。具体而言,这一系统至少以文化惯例、常规惯例和专业惯例等不同形态,在文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既影响到作家对创作风格、手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接受与评价。总之,任何文学经典的产生,都必然受到文本生产惯例系统的深刻影响。换言之,任何脱离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实是在价值评判的框架中体现的。文学史在述录过去文学时,必然会涉及到三种价值评判的有关问题。文学史的评析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对优秀文学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评论上,这种经典价值,除有赖于作品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特出之处,往往凭借文章结构的开放状况,由后人“填空”,附会到作品中。文学史上的时差效应也体现为评价上的差异,当时和现在的两重时间维度使作品的意义潜藏着性质上的落差,即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让散乱的、零碎的文学史材料在理论视点整合下体现出某种意义,即是中轴原理价值,文学史上具体的撰史模式起到了这种中轴原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寓居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文学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界限。读者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从普通接受者到新媒体文学的积极反馈者,再到为大数据所挖掘的审美信息制造者。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媒体文学有着全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作家和读者呈现出混融的趋势。这种混融状态被大数据所拥有的"信息互动快捷"和"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特点所强化。然而,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支配新媒体文学。新媒体文学中所包含的创作和阅读活动不能被完全数据化,而且数据本身的提取就具有价值倾向和审美需求差异。大数据进入新媒体文学,只能对其将来会怎样进行预测,但不能对其本身的终极意义进行追问。大数据由于是对阅读数据的搜集而形成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那么,在迎合与引领审美趣味之间到底如何取舍,成为新媒体文学创作者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辨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游移视点"中"被动综合"的过程。同时,读者对文本事实反应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误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布鲁姆看来,"憎恨学派"将价值论置于文学自身之上,正是这些持文化研究观念的"憎恨学派"使文学在今天失去了原有的强力,是他们正在戕害着文学经典.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坚持审美批评立场的布鲁姆的确给我们一种英雄主义的感觉.事实上,布鲁姆所谓的"憎恨学派"们进行的文化研究从根本上并不与他所坚持的审美批评相悖,双方的基本观念不同,指向不同,对待文学经典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布鲁姆与"憎恨学派"如同站在不同擂台上的对手,无法做到真正的交锋.而文化研究与审美批评二者应该是互补的,至少对于文学研究而言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经验、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的总结与提升,在今天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悖论现象:追求理论对文学的阐释,反而忘记了自身到底存在的价值何在。于是出现了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区别的背后其实是中西方对待文学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即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是一种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这两种判断带来不同的审视作品的姿态:"应然"或者"实然"。"应然"将文学视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对文学有着一种批评的精神;"实然"将文学看成"盖棺定论"的静止不再发展的对象,对文学是一种求知的姿态。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自我迭代到今天,应该走向的是基于"对象"意义上的事实判断和基于"方法"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审美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三个维度对经典构成的影响。其中,审美性是经典构成的内核和前提,现代性赋予经典以政治、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批评视角,历史性则使作品在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勾连起“过去性”和“现在性”,避免了文学阐释的“隔膜”。  相似文献   

20.
歌德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