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4):92-99,122
面对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谋求根治之道,需要获得制度的激励与保障,因而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制度重建:一是创建达成共识的国际制度框架,包括全球化国际协同制度、国际间的全面扶持制度框架、地球环境生态指标制度和全球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二是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制度,包括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基本法、生境政治制度、生境经济市场体系、生境资源制度、生境经济财税制度、生境分配制度、生境法律实施体系、生境主义公民责任制度和综合运用的环境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频频爆发的灾疫成为其世界性难题,求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根本之道,需要灾疫政治伦理学的导向。灾疫政治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导向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创建低碳社会、提高环境软实力、建设生境文明为实质目标。为此,灾疫政治伦理学必须引导当代灾疫伦理防治遵循全球生境原则、共生互生原则、普遍利益原则,构建生境主义价值体系,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重建以限度生产和简朴生活为基本诉求的生境主义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5):5-17
灾疫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文科学,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指导,拷问频频爆发的当代灾疫之难的历史性生存之因,引导当代人类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检讨自我,重建生境,重续人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亲缘性存在关系,恢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和生存的家园归宿感。灾疫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就是为当代人类开创生态文明构架起一座全新的实践理性桥梁。这座桥梁即是负载灾疫伦理认知体系、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生态理性实践话语体系,它以"灾疫伦理"为基本范畴,以"生境重建"、"生态利益"、"生态安全"为核心概念,以灾疫防治宏观伦理方案设计和微观伦理方案实施为两维指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灾疫状态为逻辑起点,以反思、批判面对灾疫的自然主义立场及扬弃灾疫防治的被动应急模式为前提,确立为为消解灾疫而学习、为恢复生境而节制、为生态安全而行动的实践理性姿态,构建在全球框架下重建生境、在国际平台上重建生态家园、在全球视域中创建生态文明的三级目标体系,以重建生境主义价值导向体系、共在互存的整体存在方式和共生互生的动态生存方法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当代灾疫防治的目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0,23(3):12-25,44
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灾疫状态为逻辑起点,以反思批判面对灾疫的自然主义立场和扬弃灾疫防治的被动应急模式为前提,确立为"消解灾疫而学习、为恢复生境而节制、为生态安全而行动"的实践理性姿态,构建"在全球框架下重建生境、在国际平台上重建生态家园、在全球视域中创建生态文明"的三级目标体系,以重建生境主义价值导向体系、共在互存的整体存在方式和共生互生的动态生存方法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2):29-37,81
当代灾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全球生态化的社会学重建。这一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首先引导社会重新认识人性和再造人性,为重建当代灾疫防治伦理认知体系奠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一是构建以生命中心论、整体生态观和生态逻辑优先观为基本内容的灾疫防治伦理认知论;二是创建灾疫防治伦理方法论,主要包括灾疫...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其治理必须是生态整体的和过程化的,基于此两方面要求,无论是灾疫前的预防治理,还是灾疫中的抗救性治理,或是灾疫后的重建性治理,都应该遵循平等协调、公正奖惩、人人作为这三大伦理原则,并且必要以生境化、可持续生存、安居乐业为其治理实践评价的宏观指标。其中,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构成灾疫治理实践的奠基性伦理指标;以生态协调、生存安全、生命健康为基本要求的可持续生存,构成灾疫预防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追求普适性与前瞻性、低碳生活、生态文明为基本导向的安居乐业,构成灾疫后重建性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3):42-46,55
在当代境遇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灾疫之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在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基础上,全面反思以人类中心论为价值坐标、以科学理性为思想认知模式、以物质幸福论为目标追求、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抛弃地缘主义生存观、无限掠夺行动模式和惟经济主义发展方式,重建有机论世界观、全球生态主义、限度再生观及其行动方式,重建以自然法则和人性引导政治的生境主义政治学及其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代灾疫防治所遵循的伦理原理,只能是自由原理,因为当代灾疫防治必须进行生境重建才能实现家园重建并开辟生境化的生态文明道路。重建生境,就是实现自然、生命、人、社会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因而,它必须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本性。而自由恰恰是宇宙的神圣律令、自然的最高法则和生命的内在本性。  相似文献   

11.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今天,防治灾疫的根本之道,是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的生境之道。展开全民灾疫教育,乃是人类生境重建的必由之路。展开全民灾疫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引导全民了解灾疫、认识灾疫,使人人具备灾疫防治、重建生境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怎样做人、如何待物的教育,引导人们重新向自然学习,学会与地球生命共在互存。基于此两个方面的考量,展开全民灾疫教育,需要全方位的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严重的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哲学反思,它的哲学根源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中西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都无法单独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互补,才能找到解决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历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应对,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面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时,如何有效促进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强大合力,从而提高全球的应对能力和应对的时效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继续推进全球抗疫,要在分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团结合作的价值观念、多边主义的工作共识、生命至上的工作导向、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对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思的事情”,“思”是思想活动的唯一方式。“思”确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哲学的思想方式不是“思”而是“虑”。“虑”的思想活动在针对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诉求等方面都与“思”的思想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