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发展之际,高校需在马克思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等途径逐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从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永恒话题。文章分析了德育对非智力因素整体培养的影响力与重要性,从而提升欠发达地区各高校领导及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为帮助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浅议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重视提高全民精神素质的必然,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是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发扬高校校训、校风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模范.  相似文献   

6.
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的推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即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主客体方面的相互制约作用,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国家、社会及广大农村基层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健全各种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做好各项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文化全球化,大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都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控等严重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因素来铸就现代大学生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该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人格,对于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体现着时代要求,对于培育服务边疆的高素质人才及实现边疆团结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之一,其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经历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熟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地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质及规律。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本文就这一理论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简陈管窥之见,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9所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现存状况,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民族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以人为本是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现中的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关心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的形成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实际的继承及其发展的结果,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思潮领域中相关“西化”与“中国化”的争锋和论战中逐渐成熟并日趋完善起来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理论的自查、自省、自律、自强,从而体现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和谐本质,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价值意义指导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作用,优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等途径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新疆高校的实践,面临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宗教因素多样、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渗透、教育内容二维并存等方面的挑战。对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与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提高理论的亲和力;课堂灌输与社会实践结合提高理论吸引力;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提高理论凝聚力;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提高理论的感染力作为推进新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谭建 《民族论坛》2013,(4X):110-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新疆高校的实践,面临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宗教因素多样、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渗透、教育内容二维并存等方面的挑战。对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与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提高理论的亲和力;课堂灌输与社会实践结合提高理论吸引力;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提高理论凝聚力;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提高理论的感染力作为推进新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自我思想正处于形成期,是其未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学好、利用好先进的思想,是其建设祖国、迈向成功的关键步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结合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当代大学生当向这种先进的思想靠齐,以便达到自主对其的认可、学习、掌握,并形成自己思想与该思想的结合,最后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建设祖国、成就自身。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作者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方法,最后总结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现民族和谐、民族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给民族理论学科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民族理论学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新思路,并深入开展研究,是在为和谐社会建设负民族理论学科之“责”,尽民族理论学科之“能”。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民族方面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牢固树立和坚定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