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四个会稽山 历史文献中可查到不少以“会稽‘’命名的地方,其中有四处最为著名。即辽西会稽山、山东会稽山、浙江会稽山和广东会稽山。这四处会稽山都离海不远。就历史先后而论,最早的为辽西会稽山,次为山东会稽山,次为浙江会稽山,又次为广东会稽山,正好由北向南,依次推移。这其中当有规律可寻。 辽西会稽山。《淮南子·记论训》:“东至会稽浮石”。《淮南鸿烈解》:“会稽,山名。  相似文献   

2.
陆游一生爱山.检索其九千余篇存诗,"山"字共出现了3071次,陆游爱山,特爱故乡山阴的会稽山.他登山、赏景、挖笋、采药,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会稽山秀丽风姿;他喜欢采食会稽山的竹笋与蕨菜;他常常去会稽山采药疗救自己,亦施药他人.无论任职京城,抑或从军剑南,"剡曲稽山是故乡",会稽山水永远都是令他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精神皈依.陆游的会稽山诗也折射出他思想与精神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3.
杨国军 《金陵瞭望》2009,(24):78-78
近日.继“会稽山”被浙江省文化厅授子“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之后.会稽山绍兴酒又成为郭富城2009杭州演唱会唯一指定庆功用酒。  相似文献   

4.
吴梦娇 《金陵瞭望》2009,(25):54-55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743年(原云集信记酒坊);1969年更名为绍兴东风酒厂;1994年与香港广益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东风绍兴酒有限公司:2005年12月.为了更好地走品牌之路,实施名牌战略,公司正式更名为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再次更名为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间,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地址进行了具体化登记.由原来的“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具体到“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鉴湖路1053号”.但企业的实际的生产场所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大禹在太湖地区留有不少古迹遗闻:在林屋洞存放素书;从太湖中牵山至陆地;在禹期山与诸侯共商治水大计,并留下辅佐官治苏等传说;自古以来建有众多祀禹建筑.从上述史迹可知,尧舜时代太湖洪水泛滥,大禹曾至此治水,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可证明,禹期山,似即会稽山,地点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文章认为建立健全个体自觉与政府引导的联动机制有利于实现这一千年大计.以会稽山古香榧群为案例,分析榧农保护香榧自然生长环境、采纳果树管理技术的个体自觉,通过培育种苗、培育品牌、推介宣传等途径实现的政府引导,二者联动促进会稽山古香榧群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公开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承诺监督机制等相关机制,实现个体自觉与政府引导的进一步联动.  相似文献   

7.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王阳明全集>失收<游秦望用壁间韵>、<兰亭次秦行人韵>二诗.解读二诗可知,王阳明一生建立不朽功业的伟大抱负、百折不挠的刚强个性以及比较杰出的文学才华,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为故乡会稽山奇丽山川及其人文积淀所孕育和启发,对之痴迷,又化归其中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8.
绍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她南依会稽山、北负杭州湾、东临曹娥江、西濒浦阳江。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夏禹治水来到绍兴,现在的大禹陵,相传是禹王的葬身之地。大约在三干九百年前的夏朝,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封其庶子无馀于会稽,  相似文献   

9.
《论衡》是研究汉代越文化的重要资料。《论衡》中丰富的禹资料对于汉代禹文化的流传与演变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王充对禹感生说作了批判,认为禹治水所受洛书是《洪范》,《山海经》为禹治水时所作,但否定会稽山得名和禹葬鸟佃等有关于禹的传说。《论衡》中的禹形象展现了王充性格与思想的特征,即质实性、批判性和立异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王充依然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0.
珠茶产地主要集中在以平水为中心的会稽山、四明山和天台山区.珠茶产区成为民国时期浙江四大重点产茶区之一,其茶叶产量占浙江的一半,创办了专门的茶场,采用集中条栽技术.珠茶由洋庄茶栈和土庄茶栈制作,远销欧美和非洲市场.由于茶商掺假着色,国内战争频仍,加上日本、印度、锡兰等国茶叶的竞争,珠茶的外销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梅山蛮溯源为起点,以"参考神话,还原历史"为目标,查找、梳理、辨识先秦述苗典籍,对"古越与梅山蛮"、"大禹与会稽山"、"会稽山与瑶族"、"平王与高王"、"水浸天门与伏牺兄妹"、"茅、苗、梅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究,昭显了古越文化影响现代瑶族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宋濂《王冕传》称王冕晚年隐居九里山,一般认为九里山在其故乡诸暨枫桥镇北九里。但无论是王冕本人作品,还是同时文人的记载,都明言其隐居在会稽,具体地点是绍兴城南的九里,即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的九里。这里是会稽山的西北麓,所谓九里山,是指九里这一带的山地,而不是名叫九里的山峰。王冕隐居余姚、诸暨九里等说法,均因地名附会而言,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浙东抗日根据地,包括四明山、会稽山、三北(姚江以北的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地区)和浦东四个地区。它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濒东海,南迄金甬公路以北,西跨浙赣铁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单位,为当时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 (一)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处于最为艰难困苦时期建立的。  相似文献   

15.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的西部。南部峰峦起伏的会稽山与诸暨毗连,北濒碧波浩瀚的杭州湾,东靠上虞,东南与嵊县交界,西与萧山接壤,总面积近一千四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含越城区)。绍兴,不仅历史悠久,代出人才,而且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县内物产丰富,乡镇工业发达,如酿酒业、轻纺工业等,是驰名于中外的“鱼米水乡”和江南“桥都”,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向为世人所赞誉。  相似文献   

16.
本区在行政上是浙江东阳县巍山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地处该县北部,西北紧接诸暨,东北毗邻嵊县,东阳江支流白溪发源于此,南部会稽山的主峰东白山矗主于此,四周各以山脊线为界,成为浙中丘陵地带内的一个完正的典型盆地。面积计49.7平方公里,东经120°30′20″—120°24′,35″,北纬29°25′00″—29°32′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图1) 白垩纪时,本区南部为白垩纪火山喷发地区。先后有凝灰岩与流纹岩的喷发,火山岩系复盖着整个地表,经受长期的侵蚀,成为准平原状态,今日的东白山准平原即其残  相似文献   

17.
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对今后的旅游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当今绍兴旅游实有必要。绍兴在远古是于越部族的聚居中心。这个部族原先活动在今宁绍平原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海进把他们赶入了“浙东各地” ,《竹书纪年》就有“于越来宾”的记载 ,且最早注意到了远方异族与周王朝的接触。这次海进在地质史上称为“卷轮虫海进” ,在距今 6 - 7千年到达顶峰 ,将宁绍平原沦为一片浅海。然后进入海退时期 ,在会稽山从事刀耕火种的越人遂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越王勾践将越国国都从会稽山南部迁到北部 ,把国都从会稽…  相似文献   

18.
大禹陵纪游     
步出绍兴稽山门,乘坐乌篷小船在汩汩流水声中约行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大禹陵。 禹陵位于会稽山。陵区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组成。从山麓举目望去,但见周围重峦争翠,飞云出岫,葱葱郁郁的绿树丛中,红墙耀目,飞檐凌空,一派雄奇壮丽景象。 进人巍峨的山门,沿台阶拾级而上,再穿过长长的甬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石碑,上面刻写着三个朱红大字:“大禹陵”,笔迹遒劲,赫然醒目,此为明代所立的原碑。禹陵的左侧为大禹祠,创建于公元545年,也就是梁大同11年,原为一幢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可惜后来坍废了。今祠为近年重建,祠侧有禹井亭,祠前有碧水一泓,清澈见底,名为“放生池”。石碑前侧有一青石砌建的“鼓乐亭”,是古代祭禹时吹奏鼓乐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宋陵布局与堪舆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堪舆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舆之说深入国人思想,平民百姓、达官贵人信之者众.宋代时期流行五音姓利说,按照此说赵宋王朝属角音,角音属木,木主东方,故相宅卜地以东方为最佳,南方亦可.东南仰高、西北低垂是为吉地.按此思想,北宋七帝八陵选址于巩县的嵩山之北,青龙山之西.宋室南渡,巩洛为金人属地,南宋诸帝只好选陵于绍兴会稽山北缘暂厝.虽仍以五音姓利说为卜地原则,但此说逐渐式微,南宋六陵墓葬之堪舆在小范围内更符合形法派的堪舆理论.  相似文献   

20.
"会稽"新释     
会稽之名 ,出自“禹会”传说 ,但地望所系 ,异说纷纭 ,均因夏代疆域范围和“越为禹后”传统思维定势所束缚。考之“会稽”古音 ,愚以为即“余”的复音缓读 ,会稽即余 ,会稽山即余 (涂 )山 ,余是夷的对音 ,越是夷的假借 ,“夷”为越族的古称 ,东南沿海为夷民族早期生息之地。越夷同源 ,禹越一体。“禹会”实为钱江南北两支夷 (越 )部族在“余”地的会战 ,地望在今绍兴与萧山两地之间。夷族北迁 ,入主中原 ,后又流散 ,“余”(会稽 )地名随之带往新地。所以“会稽”当源于浙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