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珂 《天府新论》2022,(6):1-10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实现了对启蒙传统中主体性原则的双重变革。站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平上,马克思通过考察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确证人的主体性。从“认知主体”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化,意味着马克思实现了对主体内涵的重释。当马克思的理论聚焦从历史中的“物质生产一般”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增殖运动时,其主体理论的核心关注又展现出另一面向,即从解释“谁是历史中的主体”,转向揭示资本逻辑下“主体退场”的客观境况。解放主体的当代建构者不论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寻求象征秩序“断裂”的革命契机,抑或是从“绝对精神”之外的非理性因素中确定革命主体,无疑都偏离了马克思界定解放主体的核心思路,即揭示被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规律掩盖的阶级对立。马克思实现主体理论变革的非凡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与解放命运的关切。不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当代激进左翼学者重塑主体的尝试是否成功,他们的理论意图都既显现了马克思主体解放宗旨的当代延展,也说明了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下主体解放必然趋势判断的科学性,即不论作为解放主体的经验存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要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没有改变,居于资本内部的否定性主体力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4.
宋婕 《学术研究》2003,40(8):62-6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对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基本原则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人权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同时,马克思主张的是,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必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作为被马克思称之为历史权利的"人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的.  相似文献   

6.
范仁忠 《理论界》2011,(10):4-5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反"经济暴政"思想的梳理,进一步揭示人类从政治解放到消灭"经济暴政"、实现彻底解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的解放主要包括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必须以人的解放为前提,人的解放离不开政治解放;政治解放既要以经济解放为基础,同时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解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主要分为以人为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人为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形式、以人为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视野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现象和其中所蕴含的颠倒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论述,试图阐明从黑格尔、马克思到齐泽克建立在主奴关系上的解放逻辑与建立在"症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解放逻辑揭示了人的解放及其自由的维度;然而,源自商品拜物教的症候分析昭示,商品社会中主体必然受制于拜物教的颠倒逻辑,并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摆脱商品拜物教的颠倒逻辑,并走向以人的自由为基础的解放逻辑则构成现代主体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10):81-86
马克思从人作为"类存在物"出发,承认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也就必然承认已取得了政治解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不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人的解放"实现的情况下,分配正义才能最终实现。政治解放只是使社会成员从那种分离的、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和自私自利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只是完全摆脱了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奴役的境况,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权利,但还没有达到人的解放的社会,因此分配正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治解放为人的解放的实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解放的进程促进了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民主是权利政治观在民主领域的体现,是西方民主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石。马克思通过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一方面对自由主义民主作为政治解放历史成果的进步意义予以承认,另一方面更深刻批判了其根本局限,提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远大目标,完成了对于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性超越,为民主发展指出了方向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性超越,为我们认识民主和推进民主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入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给国家神话"去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始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他精辟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以及两者的实质统一性。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指出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一个整体,因从事活动性质不同,可将人的自由区分为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与社会自由两种形式,因而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仅仅是人的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之相对的意义上,马克思更加突出了社会自由与社会解放的重要性。就社会自由本身而言,马克思还强调单一维度理解下对社会自由的理解也是有局限性的,对自由内涵的理解必须从客体与主体两个大的层面上来展开。从客体层面上来看,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物质财富的自由创造与公平分配作为重要内容的,必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从主体层面上来看,自由必然是充分肯定与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必然是要处于社会关系统一性之中的,必然是普遍的进而要消灭阶级差异的。这五重内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社会自由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胡玉松  苏抒扬 《理论界》2011,(10):65-67
安东尼.吉登斯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杰出理论家,对现代性的特征、风险后果以及现代人等都独具见地。他对现代性的贡献还在于试图以"人类解放"为着眼点,探求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机制。解放政治是面对他人和自然的奴役与束缚,诉诸"解放"的斗争思维。面对其困境和矛盾,吉登斯前瞻性地勾画出生活政治蓝图。作为现代性问题转向的政治范式,两者都不可避免具有乌托邦倾向,但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使人们看到生活政治的某种现实主义曙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7.
在吉登斯看来,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动力,它在驱动人类创造历史、打破枷锁的同时,也带来了晚期现代性的意外风险与灾难,生活政治则是其根本的超越之道。而中国独特的解放政治境遇决定了其特定的现代性矛盾,只有依循生活政治路径,实现国际与国内生存方式的自主转变以及对话民主的积极推进才能最终重构中国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得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以黑格尔思想的内涵逻辑为重要的理论资源,成功地开启了人类现实的历史。而现实历史的开启,又使得现实的人的解放成为可能。可以说,发现人类现实的历史,并进而实现人的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意蕴。  相似文献   

19.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政党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评论吉登斯的政治哲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1)通过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的比较,揭示了吉登斯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区别,尤其是其生活政治理论,旨在对线性历史、解放政治进行修缮;(2)通过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比较,指明了其理论立场的阶级本质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同构,揭示了吉登斯政治的"中左"性质;(3)通过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立场的比较,揭示了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建设性"要求,其政治理论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在于"建设","破坏"必须与"建设"相统一.总之,本文给出的基本评价线路是:吉登斯政治哲学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评的结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内在深化的结果,是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反向超越的结果,是后现代状况下的一种建设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支柱性命题.在这一政治哲学视野中,邓小平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使命就是实现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尤其是追寻超越政治解放在当代中国的特殊路径.把握邓小平的这一政治主旨,首先要建树这样的观点在当代世界,政治解放并没有造就历史的终结,政治社会并没有在形式平等中"热寂".同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善于利用政治解放的文明成果积累超越政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使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开始了一次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