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书 《学术交流》2007,(4):158-161
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宋凌 《社科纵横》2004,19(1):139-140
本文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角度分析了马拉默德的《基辅怨》 ,揭示了雅柯夫以约伯这一原型所体现出的种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4.
杨俊光 《学术交流》2007,(2):188-190
吴歌,是指在吴语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最常见的母题便是“私情”,而“绣”这一情节,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也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意象。通过对吴歌中有关“绣”的考察,对吴地稻作桑蚕文化传统进行挖掘,以此揭示吴语地区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涵了吴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思维模式、情感方式、民俗文化事象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将有助于理解、弘扬、传承和发展这些吴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真实的幻觉——论《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斌 《社科纵横》2002,17(5):57-58
在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中 ,作者通过男伶程蝶衣 (“虞姬”)对搭档段小楼 (“霸王”)缠绕一生的单向恋爱 ,展示了特定情境下一个男人“女人性”的一面 ,这是“阿尼玛”神话形象的又一置换变形。本文从荣格提出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入手 ,重读《霸王别姬》 ,旨在分析“双性人”原型在程蝶衣身上的置换变形 ,并力图揭示这一置换变形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傩的原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傩是中国历史上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贮存着远古历史遗迹和五彩斑斓的生动素材。研究中国古傩的原型,对于认识人类早期文化演进和探索我们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那里隐藏着傩文化博丽犷放的一幕。一、古傩原型的基础由于历史的文化积演,中国百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驳杂而庞大的丛系,包括古傩原型观念、傩仪、傩祭、傩舞、傩戏、傩画、傩具、傩神、傩坛、傩面等各种文化元素。每一种文化丛系都有一个中心观念,它使文化丛的其他元素具有一种内聚力。在古傩文化丛中,这个中心观念是古傩原型观念。它不仅是核心元素,而且是最初元素,其他元素都是由这一观念衍生的。从语源学角度诠释古傩原型观念,可以发现诸如《辞源》等字典均训“傩”为“难”,而“难”的本  相似文献   

8.
论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大脑既不是“白板”,也不具有“天赋观念”,但在具体认识之前,就已经潜在地存在着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对个体来说是先验的,而对于群体或人类整体来说则是后天的、经验的。原型一方面是“人类历史的浓缩”;另一方面是后天实践经验的凝结,它是先验与后验的统一。原型在认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的认知方式、评价方式和审美方式,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原型”(archetypes)是荣格心理学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称谓,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存在着多少原型。《诗经》的国风部分是诗经时代民间吟咏的汇集,其中保存着大量的典型情境,通过对这些情境中代表性意象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深入把握诗经时代的许多原型。因为,这些意象正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显现。一、原型作用在国风诗歌中的体现原型虽然不能被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拥有,但却决定了《诗经》时代人们的“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映”①。表现在诗…  相似文献   

11.
靳小蓉 《社科纵横》2002,17(5):55-56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 ,从小说结构与意象、象征两方面探讨了林白小说中的“阴影”原型。指出在林白的小说中 ,“阴影”以奇异的女人、自然、水等形象代表了自我人格中被压抑的一部分 ,“阴影”与自我的和谐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排斥和压制阴影则使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表现了林白特殊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文艺的史实出发,采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探究神话对于中国审美文艺学的生成意义——神话如何形成为一种结构凝结于中国审美文艺学之中,回答神话如何为中国审美文艺学提供和积淀了审美经验等问题。文章探究了神话这一建立思维通则的隐喻思维的形态,通过某一原始的神话原型所滋乳的结构系统探究了深层的思维机制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判断的内涵 1.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如善、恶、正义,非正义等)的时候,这个判断说是道德判断。用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说:A认为B的行为是善(恶)的。“A”是判断主体,“B”是行为主体,“B的行为”是判断客体,“善(恶)”是判断主体以某种道德属性对判断客体的肯定或否定。 2.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道德”表示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内含一种价值上的肯定。作为道德判断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弃我”惯性是人类一种失去主体意识的思维状态 ,它是个人的意志向权力、文化与习惯的屈服 ,是个人放弃独立性以适合社会整合机制而产生的行动思维。在消费生活中 ,“弃我”惯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趣的是人们对此却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置疑”是求异思维的前提,它对于多视角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置疑的对象首先是书本和教师,其次是名家名人;另外,置疑还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作前导,并阐述了“解”与“疑”、“求异”与“求同”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17.
由刘奎林、杨春鼎编著的《思维科学导论》(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思维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阶段的特点、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该书采各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见解新颖,颇多启迪。本书的问世,将会把思维科学的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思维科学导论》全书16章,分别从“意识与思维”、“思维的神经基础”、“语言与思维”、“符号思维”、“社会思维”、“形象思维”、“各种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思维发生的基本规律”、“思维模式”和“思维科学与大脑潜智能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对思维与社会生活中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斗机锋”在行为表层体现为双人或多人参与的言语、副言语互动交际。“斗机锋”与一般交际行为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斗机锋”是由禅宗逻辑下的思维系统驱动的,在一般理性下显得不可理喻。“斗机锋”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互动,若剥离其行为表层,则可还原为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对垒,涉及的思维模式主要有五类:“一切现成”思维、“不二”思维、“究竟本缘”思维、“离杀”思维、“空空”思维。“斗机锋”训练的基本目标是消除参与者对固化思维程式的执著,开发更广泛的思维途径。经过训练,参与者可以提升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和迅捷性,也可能被偶然地诱导发生顿悟。  相似文献   

19.
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实际上,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就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一直存在着“语言思维论”和“非语言思维论”的争论。应当说,两种观点都在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开辟道路。在讨论这个复杂问题中有一种偏向,即没有着眼于意识整体同语言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 近几年来,讨论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问题的文章所使用的概念(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含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当然,作字眼上的争论是不智的。” “但是,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  相似文献   

20.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凡思维都是以感性认识为中介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它以量度为标志,而量度是离不开对事物的相似属性的抽象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追溯一下“形象思维”一词的来源。 我们知道,法捷耶夫是最早直接使用 “形象思维”这一术语的,他说:“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对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①别林斯基是另一位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他说“哲学家以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