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现行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方面存在供需匹配度不佳、功能不足等一系列困境。在传统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突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能够克服家庭养老服务能力弱化的困境,也能弥补机构养老家庭隔离、成本高昂、覆盖面窄的缺陷,是家庭和机构养老的有效替代和补充。在多元供给主体背景下,如何重新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运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功能与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而医疗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功能,在当前的发展中存在着供需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不健全以及政府责任错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相应地提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的参与,推进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建议,推进综合、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改革为社区服务主体提高服务质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居民对养老、医疗、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需求大,但现有的社区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居民满意度较低,社区需要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就业服务,深化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北京作为经济发达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确定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惠老政策以及采取的“九养”政策都促进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以社区为依托,养老照料中心为载体。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行进行调查研究,重点探讨如何在参与主体、资金来源和服务方式等多元化发展中形成整个居家服务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背景经过前期走访观察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进入到老龄化是必然的大势所趋。我国自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增长速度也在急剧增长,现在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也成为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前期的走访调查。以拱辰街道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子,发现拱辰街道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不够完备,老年人甚至其子女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不了解,拱辰街道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选择到城区或者其他省市务工,家中常年只有老人独居,在拱辰街道范围内的小区中经常看到三五个老人围坐一起聊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站点在拱辰街道并不常见,这样的调研可以普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我们团队认为可以以拱辰街道社区为例调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基础上,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分别从可靠性、保证性、响应性、有形性和移情性五个方面,选取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最终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需要借助社区居家养老的力量,对家庭养老进行补充。依托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新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运而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尚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调查发现,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较好,而社区、政府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发挥的作用不尽人意。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加大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壮大高素质社会工作者队伍、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徐梦薇 《劳动世界》2017,(33):13-14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强,而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并趋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因此引入PPP模式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困境.从分析我国人口现状及养老模式现状出发,进行PPP模式对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可行性分析,总结运作模式.探讨当前PPP模式应用养老服务的难点所在,并从法律建设、社会组织建设、资金管理与监管体制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和子女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的模式,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以老助老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巫泽人 《劳动世界》2020,(5):39-39,42
时间银行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是一项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在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和绩效评价激励体系有助于激发低龄退休老人等时间富余的社会成员参与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环节,改善养老服务供需关系失衡的困境。志愿服务行为应当遵循自愿性和无偿性的原则,但同时也应重视志愿者参与意愿的激发和维护,因此养老"时间银行"的探索和发展历程有望成为连结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家养老是应当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措施,根据西安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能力,注重对社区养老服务监管。  相似文献   

13.
冯禹 《劳动世界》2013,(11):4-4
摘耍: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有利于发挥养老机构的专业优势,使专业化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满足居家老人的养老需求,有利于减轻居家养老老人子女的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14.
杨建群 《劳动世界》2017,(20):17-18
本文对昆山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和建议,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老年宜居型社区;实施互联网+战略,建立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和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上海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社会养老服务面临巨大压力,老龄化加速正在成为影响上海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峻社会问题。本文运用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宏观抽样调查和个案深度调研有机结合,了解上海市居家养老现状,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迟  陈方宇 《劳动世界》2011,(11):37-39
本文以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实为背景基础,以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现况为入手点,对当前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多方主体合作,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加入,尤其是让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诸多缺陷,"旗舰连锁式"模式创新的内核,就是由企业将养老机构建到各个社区,由机构建立起全方位的覆盖网络,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养老市场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标准化、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李夏 《劳动世界》2017,(6):15-16
在人口老龄化的世界背景下,"未富先老"的显著特征使得我国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难题.在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以社区为主要阵地的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渐成为城市的主流养老方式.本文从我国国情及居家养老的发展情况入手,实地调研河北省承德市御翔园社区,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探索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如何尽快提高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促使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应对举措,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在老年人的心理认知与服务接受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对案例区域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调研并实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生活照料服务、社区自治管理服务以及医疗护理服务和老年人生活质量正相关.并以此提出相应的继续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