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单位可以和知悉其商业秘密及其相关事项的员工签订离职竞业禁止协议,但离职竞业禁止的时间、地域和领域范围必须限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且用人单位必须为此提供经济补偿。离职竞业禁止协议采用书面形式,用人单位的文件不具有竞业禁止的效力。生效的离职竞业禁止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违约人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可以按照约定或者协商解除离职竞业禁止协议。  相似文献   

2.
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 《中国劳动》2001,(3):31-32
竞业禁止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商业秘密保护法之中.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是指作为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企业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签订协议,约定职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原任职企业同类的营业.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约束其离职职工、旨在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已为西方各国立法普遍采纳,我国近年来亦开始引入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3.
王东 《中国劳动》2014,(1):42-45
<正>竞业限制问题是公司劳动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其与保护公司商业秘密、劳动者择业权与用人单位利益、保护商业秘密的环境等交织在一起,加之各级法律规定不一致,使企业在竞业限制合同管理中感到困惑。现行法律中并无完整的竞业限制概念。笔者认为,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签订协议,约定劳动者离职后一定条件下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竞争的行业,并因此获得补偿的行  相似文献   

4.
为规范企业职工流动行为,保护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就企业职工流动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已经形成了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招(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了服务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未到期的仍应继续履行,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又不履行协议的,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可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关系解除后,如原服务合同(协议)约定或用人单位依法规定了赔偿办法的,职工应按服务合同(协议)的约定或用人单位的依法规定  相似文献   

5.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生活中,商业秘密对于一个用人单位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一些掌握了商业秘密的人员签署保守商业秘密协议,防止他们将商业秘密泄露出去;或者与该类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防止他们去相关竞争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6.
竞业限制协议是受社会法调整的民事合同。出于其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合同目的,根据其从属性、双务性、不作为性和继续性特征,其履行抗辩权的制度设计应异于一般民事合同,以兼顾诚信与公平。该制度应与合同解除制度分工协作,以合理保护弱者并充分尊重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竞争利益和商业秘密,很多企业开始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但由于签约不规范,履行过程中不守信,以致产生各种争议及法律后果。这些争议中,既有用人单位的原因引发的,也有是因为劳动者的错误认识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论劳动合同的竞业禁止条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具有特定的人身属性,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忠诚义务演化出劳动合同的保密义务,并进而扩展为竞业限制或竞业禁止。竞业禁止条款蕴含了用人单位的财产权益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依据法律来调整的问题。竞业禁止条款的依据——劳动者的忠诚义务忠诚义务是基于诚信原则产生的合同当事人所普遍承担的一般义务。在劳动合同中,因为劳动合同的人身属性劳动者所承担忠诚义务的程度显然大于一般的民商事合同。劳动者所承担的忠诚义务包含了在提供劳动时应当尽义务和忠诚维护用人单位合法利益的义务。在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以民法、合同法等为辅的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但我国对商业秘密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立法体系不够完善,有太多问题值得探讨.只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使其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和侵权行为的认定,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和竞业禁止等相关制度的构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成都某家技术公司的员工苏某和公司签订有雇员保密协议.约定如若泄露商业秘密.需支付违约金.苏某离职后.成立了一家与原公司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并将原公司一个大客户“抢走”。原公司起诉到法院向其索赔。最近.这起因员工侵犯原单位商业秘密而引发的侵犯商业秘密竞业限制案终于有了结果.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调解.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侵权方苏某所在的某科技公司现场向受害方某技术公司一次性支付补偿款6万元。  相似文献   

11.
有问有答     
本栏目部分问答来自各地作者的来稿。由于劳动保障立法各地的一些实施细则规定不尽相同,仅供参考。问:1998年8月,李某大学毕业后被甲公司聘用,双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即自1998年8月14日至2003年8月13日。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李某与甲公司的其他员工一样,在合同中约定了保密条款。保密条款称:甲方(甲公司)为了保护商业秘密,特要求员工承诺(:1)在公司工作期间、离开公司后的5年内不得到从事同类业务的用人单位任职;(2)未经公司许可,不得利用公司技术从事同类业务;(3)不得泄露公司的布艺制作技术。如果违反上述约定,赔偿公司2万元。合…  相似文献   

12.
《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满后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即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是否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未作规定,形成一个法律漏洞。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劳动法对此未作规定,所以用人单位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会鼓励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而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不签订劳动合同反而可以…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高校毕业求职季,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的相关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应届毕业生由于尚未毕业,并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因此,会签订"三方协议".这份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预合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并不是劳动合同,所以不能用《劳动法》来处理,只能靠《合同法》来约束.那么,国外应届毕业生就业需要签订什么样的合约?用人单位要如何避免毕业生临时毁约带来的损失?企业怎样保障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区域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博弈,可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益得到保障,进而稳定劳动关系,但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签订时,要特别注意区域行业集体合同的约束溯及力以及签订区域行业集体合同的主体资格合法的问题。同时,也要保证严格执行区域行业集体合同的民主程序和备案程序。  相似文献   

15.
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特 《中国劳动》2005,(12):35-37
案情简介 冯某于1999年8月到北京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工作,负责电信记费及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工作期间,双方签订了<保密协议>,协议约定了商业秘密范围、保守秘密义务、保密措施、竞业禁止义务、补偿费用、违约责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案情简介 原告为一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研制、开发、生产计算机网络软件,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服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原告与两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附件2中,双方就保守原告商业秘密达成了如下约定:被告必须保守原告的商业秘密,在合同期和结束合同后1年内,未经原告许可,被告不得将任何原告商业秘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透露给予任何第三方.  相似文献   

17.
培训协议服务期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婕 《中国劳动》2005,(5):55-56
重庆某制药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与员工张某于2001年3月3日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该合同第4条规定:"……如公司和雇员双方在本合同的预定期满前3个月内达成协议,本合同的期限可以延长……."2002年7月7日,双方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一份培训合同,该合同第3条规定:"在培训期间及完成后,雇员同意在其现在的岗位或公司认为适合的岗位上为公司服务至少5年(培训开始之月起算)……培训开始之日至5年届满前,如违反协议,员工要求辞职,该雇员必须退赔公司全部培训费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用人单位之间的激烈竞争,往往他们在招聘一些高层次管理人才及高科技管理人才时,都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保密条款,明确违约责任等,目的是尽量的弱化这部分劳动者在职期间掌握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而给竞争对手带来经营优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不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生活中,商业秘密对于一个用人单位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一些掌握了商业秘密的人员签署保守商业秘密协议,防止他们将商业秘密泄露出去  相似文献   

20.
案情简介 符某于1996年7月16日到某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书中约定,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发给离场补贴。合同期满后,双方又续签了劳动合同,同样有合同期满发离场补贴的约定。2003年7月17日,合同期满后,符某要求发离场补贴未果,遂将用人单位告上该市劳动争议仲裁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