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2009年首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台湾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承办,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相似文献   

2.
2012年2月6日至12日,“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及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活动,作为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在宝岛举行。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6日至12日,"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及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活动,作为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在宝岛举行。我作为湖南的唯一代表,独自一人乘机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在台北与北京的代表汇合后驶往台中,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论坛活动。整整一周的行程安排得密集而又紧凑,我的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4.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5.
本刊推荐我们用歌舞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我们用激情演绎这属于中华文明的另一半我们在舞台上翻开中华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精彩目录地方:云南曲目:《舞彩云》:打造者: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表演评介:这是一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舞台艺术精品”。一群守望精神家园者的歌舞。它蕴涵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维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以称为是一座云南民族舞蹈的“基因库”。此台节目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歌舞表现得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世界,具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的共性。让观众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6.
何文海 《民族学刊》2011,2(2):82-82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省羌学学会和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日在四川绵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如下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任萍 《民族学刊》2011,2(6):47-51,101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辨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是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成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在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道路选择的重要节点,如何促进两岸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考验两岸智慧的重要课题.2015年11月19日至21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桂林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与两岸”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义守大学、台北大学、嘉义大学、金门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台湾研究学会、台湾经济研究院、台湾“国策”研究基金会、南台湾两岸关系协会等两岸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40余人与会,就“一带一路建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和机制”“两岸合作面向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9):66-66
8月23日至24日,国家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马秦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王福州一行4人组成的考察组在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湘西自治州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考察。期间,考察组先后深入吉首市、凤凰县的乡镇文化站、非遗传习所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全面了解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察组表示,湘西民族文化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护传承任务十分繁重,全州上下虽已形成共识,“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规划、改善机制、激发活力,促进湘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个人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文化资本”这个角度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对称的概念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转化,研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基于“从遗产到资源”的视角,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架构“台州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视域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模型,并运用于“和合礼茶”主题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茶具创新设计的耦合,不只是传统元素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演化之后的创生:“共生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同质异构”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对“台州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深入剖析和凝练,支撑了我们在茶具设计过程中对台州“和合文化、山海文化”符号的重构、转换和意象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本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项目走进校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各缔约国规定的义务,也是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实施《公约》的基线行动。自2005年3月在巴黎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专家会议”以来,《公约》秘书处多管齐下,从组织区域或次区域研讨会到举办“培训师培训”工作坊,从开展试点项目到推荐示范性个案,积极探索国家层面和学科间不同的清单编制方法和方案。与此同时,相关缔约国也在清单编制及其体系化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地案例和操作经验,包括中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遵循《公约》精神——“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2011年1月,秘书处为推进“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建立了《公约》培训师网络,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与清单编制》[1]小手册在内的“《公约》工具包”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线发布。2015年11月,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要求,秘书处开始着手为各缔约国实施《公约》编写专门针对清单编制的原则性说明文件。2017年10月,基于实施《公约》的前十年积累的经验、案例乃至问题和...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对称的概念而提出的。2005年5月,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其范围则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些要素互相关联,有机地存活于共同的社区或群体之中,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环链。其生成、传承到创新、演进的全部过程,显示出生生不息的深层生命运动和丰富久远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何堃 《中国民族》2008,(9):62-63
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和2007年6月在成都市召开“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前夕,笔者作为“何家棍”第七代嫡孙,亲眼目睹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何家棍”为迎接2007年秋季于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的一次实战性的演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