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为东盟的近邻,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比较优势,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交通大通道.应该抓住自身的特点,大力开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特别是粮食和资源的开发合作,把云南建设为中国于东盟的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加强对东盟等重点区域开放合作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发展,以及提出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的背景下,广西应升华发展理念,努力创造开放合作新优势,扩大文化教育交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优化合作发展环境,从而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促进广西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一带一路"意图与沿线国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其目的将推动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为互利共赢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实际上,这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它借鉴了古代强大文明互利共赢的伟大历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机遇.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为在这个道路上曾经运输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这条道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象征.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给予了中国美术发展一个极好的契机和图景.本文在结合考察中国文明的特性基础以及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的美术发展上,意图探究"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美术发展的机遇,以及学术界在这个方向上所可能的深入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西部大开发多重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需求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悄然兴起,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地方企业的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主要探讨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构建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深化校企合作,以 "定制式"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为基本出发点,拟定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多区域经济合作下,西江流域经济要凭借特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和丰富的对外合作经验,依托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和厚重的产业底蕴,将各市县丰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将农业、工业、贸易、旅游等产业合理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与区域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才能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框架,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7.
从"两廊一圈"建立的背景,中国西南与东盟经济环境的比较,来探讨"两廊一圈"与东盟的关系以及双方可以开展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与西南周边毗邻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等东盟三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业产业合作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为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跨境次区域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等有利条件为农业一体化合作提供重要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互联互通基础设置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农业政策不协调统一等障碍.因此,要推进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需要从营造跨境次农业一体化合作环境、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一体化合作、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和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一体化等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是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成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在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道路选择的重要节点,如何促进两岸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考验两岸智慧的重要课题.2015年11月19日至21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桂林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与两岸”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义守大学、台北大学、嘉义大学、金门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台湾研究学会、台湾经济研究院、台湾“国策”研究基金会、南台湾两岸关系协会等两岸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40余人与会,就“一带一路建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和机制”“两岸合作面向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合中土两国的战略与经济需要,为中土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土耳其拥有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地位、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天然合作伙伴,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也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远期发展前景的关键支撑。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机遇,未来中土经贸关系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通道建设、市场准入机制、投资金融合作等方面都大有可为。土耳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与欧亚地缘经济格局变迁上的经济重要性未来值得中国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1.
西藏英文翻译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取代Tibet,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西藏作为地名的真实含义,符合国家地名翻译的规范标准,获得国际上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抵制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提出“大藏区”分裂祖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2.
刘瑞 《民族研究》2006,(5):74-78
有学者认为,《旧唐书》等文献中的"雄王"是从《水经注》中的"雒王"讹变而来,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本文通过文献学和语言学的分析,认为2005年初广州出土南越木简中"雄鸡"简反映的命名特点与交趾地区"厥气惟雄"的风俗不仅地域上同在南越国境内,而且时代相同,应有紧密联系.南越木简的发现表明,《旧唐书》等文献中"雄王"的写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