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和张宏林没见过面.但是我一直在关注他的教学和创作,特别是他的焦墨山水写生创作. 为什么要关注张宏林?关注他的焦墨山水创作?这其中原因很多.这里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画坛自黄宾虹以后,焦墨山水创作后继乏人,呈式微之势,需要关注.二是张宏林的焦墨山水创作,走的是一条纯粹学术的路子,有别于江湖上一些草根画家的笔墨范式,且渐成面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水墨山水画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传统水墨山水画在传承和发展上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使水墨山水画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传递时代精神,大部分艺术家对山水画中水墨艺术形式开始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基于水墨山水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影响水墨山水画发展的因素,对山水画中水墨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到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随着山水作品的发展,山水画画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中烟云四时不同的观点,并对四季的烟云进行整体概括。以《林泉高致》中的论述为基础,从青绿山水、南方山水和北方山水三个方面进行整理,进而区分山水画四季的形态。为了清晰的描述山水画四季间的关系,文章运用类比的方式,对宋朝山水画中部分作品的烟云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画论中的论点,为山水画家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隋唐以来,山水画的用笔、用墨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这来自于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出彩的山水画家先辈们的努力。我们作为学习、研究、探索山水画的后辈,在体会这笔墨意趣时,有自身浅薄的感受,在学习先辈们的前提下望提高自身的修养、学识。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山水画的用笔、用墨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这来自于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出彩的山水画家先辈们的努力.我们作为学习、研究、探索山水画的后辈,在体会这笔墨意趣时,有自身浅薄的感受,在学习先辈们的前提下望提高自身的修养、学识.  相似文献   

7.
杨东 《中国民族博览》2014,(Z1):118-123
<正>魏延杰简介魏延杰笔名田地,1972年生于河北省冀州市。中国现代书画家网总编,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绥化市书画院院长,黑龙江省绥化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十分有幸在天高气爽的金秋,浏赏到魏延杰先生的焦墨山水作品,那低沉迴转,骨透清和,气宇宏洒的特殊笔墨氛围,不仅令人驻足,更令人心仪。焦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近代,以黄宾虹老先生为杰出楷代。焦墨技法的掌握,看似简单随意,其实不然。现代许多筑画者并未真正掌握"骨法用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山水画萌芽,宗斌在《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以形媚道”,创作目的在于“卧游”以悟道;王微指出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创作山水画的情感宣泄;更重要的是在南朝时期甚至已经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优劣在于“格高而思逸”,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后世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后世的画论对此继续发展,由此衍生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品德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中国传统雪景山水画在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雪景山水画中蕴藏着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艺术源于自然,是描述大自然静态美的一种工具,能够将抽象的自然美形象化.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雪景山水画造境艺术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中国传统雪景山水画在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雪景山水画中蕴藏着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艺术源于自然,是描述大自然静态美的一种工具,能够将抽象的自然美形象化。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冒景山水画造境艺术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山水画里面蕴含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个特点直接决定了其以一种东方绘画典范的形象存在。世界美术史里面的中国山水画也堪称一绝,对比西方场景而言也有很多超然之处。教材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描绘中国山水画的内容,所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教学属于我国美术教师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期间常常会面对情感、意境、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做出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山水画作为国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其色彩运用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成熟。我国国画重视创作意境,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色彩运用是山水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境表达的主要载体,在国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国画山水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研究,简述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历史变革,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对国画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国画山水色彩运用的借鉴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教学的教学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宋徽宗更是把绘画并入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里面,从而开创了山水画教育的先河。从此,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规律性的理论规范、学生容易被教师的好恶思想所左右等。因此,把黄宾虹的绘画思想理论融入目前高校的山水画写生创作教学之中,具有山水画理论高度的一种指导性的绘画理论的提出也是时代所需,也对当下我国高校山水画写生创作课程的教学导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由于主要的创作群体"文人士大夫"的特殊境遇,使他们在"以画寄情"的过程中,以高逸为尚,强调脱俗的境界.尤其是以"元四家"为首的元代绘画,在重视抒发个性感受的同时,更强调以意境入画,真正把中国山水画提炼到一个纯粹意境化的审美高度,使"逸气"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山水画作为国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其色彩运用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成熟.我国国画重视创作意境,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色彩运用是山水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境表达的主要载体,在国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国画山水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研究,简述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历史变革,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对国画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国画山水色彩运用的借鉴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绘画史上,王维以独具神韵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被后世画家尊崇为一代宗师.后世学者认为,王维在绘画领域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比他在诗歌领域的地位更高.王维"空灵淡远"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到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细读这位一代宗师的水墨山水画精品,人们禁不住为其中不尽的诗歌之美所吸引,为其中幽远玄妙的禅味所陶醉.  相似文献   

17.
兰善兴 《民族学刊》2013,4(3):44-53,108-110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如此,从其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恢复并接续了上古中国山川"圣地"崇拜的传统。山水画及其创作理论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生命力"看作是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在这种追求中,蕴含着山川在"封建"之前的神圣性,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则和秩序。只是,山川的神圣性,并不直接体现为远古式的"圣地",而更加人文化。在这种人文化的神圣性中,文人士大夫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之下,或有意或无意地使得山水画发挥了接续"道统"的作用,而这一点又使得山川与近期关于人类学文化自觉的讨论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传统中,是以笔墨系统为中心,追求其笔墨精神的书写和绘画技法的运用的。在其山水画发展主流的传统中,云南具有边陲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山水地貌的多样性使云南呈现出"异域"的文化个性,作为文化呈现形态的艺术在其文化滋养下呈现出地域性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山水画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凸显其地域的魅力特色的同时,也在追求笔墨语言及形式的更新。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情境中,云南山水画家在继承和创新中摸索实践,不断地进行笔墨语言的探索及笔墨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传统中,是以笔墨系统为中心,追求其笔墨精神的书写和绘画技法的运用的。在其山水画发展主流的传统中,云南具有边陲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山水地貌的多样性使云南呈现出"异域"的文化个性,作为文化呈现形态的艺术在其文化滋养下呈现出地域性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山水画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凸显其地域的魅力特色的同时,也在追求笔墨语言及形式的更新。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情境中,云南山水画家在继承和创新中摸索实践,不断地进行笔墨语言的探索及笔墨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大利的山水,是近年我最喜欢的山水画。从研究美术史的角度讲,在近代的美术出版家里,有一位学者型的画家黄宾虹,有世界眼光,更有民族文化自信,成为借古开今的一代宗师。程大利继承了黄宾虹的文脉,把自己山水画的发展建立在对中国山水精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浮沉曲折认真反思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