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红 《民族论坛》2013,(9X):83-8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少数民族有两个根,一个根是自己的民族,一个根是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就是留住这两个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需要社会心态的健全为其基本条件。社会心态的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表现为自我的四个新变化和新进展,即:其一,自我开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程。其二,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需求。其三,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社会需求、其四。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完善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统一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6.
首饰是藏族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因此,通过首饰观可以反映出个人对民族文化、民族认同的态度.文章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不同年级的藏族女大学的首饰观的调查,发现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从深度上来讲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其对民族认同的态度则有越来越强烈或逐渐淡化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主题,探讨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对于汉民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望对这一民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辰芳 《民族学刊》2021,12(8):54-61, 126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多民族谚语是知行观的重要载体,其中凝结了各民族对知与行以及二者关系的丰富思考。从各民族的谚语中审视知行观可以发现,各族人民在知行体验和知行理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知行体验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知行合一”“行重于知”的认同;知行理念的一致性则着重强调在“知”和“行”的过程中所具备的道德理念的认同,其中最为显著的内容是勤劳和勇敢的精神,这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同时,多民族谚语中知行观认同的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诸多启迪,多民族谚语中的知行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有机组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无形纽带,剖析多民族谚语中知行观认同是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追求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为制定理念和最终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汉—少”二元结构、部分汉族成员对优惠政策造成“逆向歧视”的不满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对优惠政策“污名化”效应的抵触等问题充分说明对我国民族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民族优惠政策进行微调:以构建发展型民族福利体系为目标;以对“过程平等”的强调抵消“机会不平等”的消极作用;“两手”并进,共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重视民族认同理论,对解决中国当前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共荣发展提供了现实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国族主义逐渐浸润包括旅行在内的国人日常生活,传统上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旅行观,开始向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族主义旅行观转变.在国族主义旅行观影响下,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通过不同书写内容与策略的运用,担负起服务抗战与建国的重任.概言之,时人通过学术旅行撰写战时中国的“百科全书”,以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借寓情于景之法符号化自然及人文景物,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象征;以适时应务的书写提供战事及边疆信息,直接服务于抗战;最后利用旅外行记,在借镜外邦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争议不断的“民族”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作者的观点.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以生物性、血缘性及传统文化为认同依据的民族在古代就存在了.中国的民族出现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即出现阶级划分和地域认同是民族形成的标志,这样,民族就形成于部落及其联盟瓦解的基础之上了,也就是民族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基本同...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表现为个人的归属感以及群体文化结构和集体记忆的延续。在族裔同质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融合,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条款。在族裔异质国家,民族认同区分为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两个层次,前者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与主权民族自决权的统一,成为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后者在宪法上表现为对少数民族主体性的尊重和特殊性的保护。在我国,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并行存在,并且主权民族认同度高于国家认同,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中采用"中华民族"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成为历史上俄罗斯国家的继承国.由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变为资本主义体制,旧有的思想体系也随之崩塌,民族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等各种思潮兴起,民族问题日益凸显.在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作为俄罗斯民族学领军人物的瓦·阿·季什科夫提出了公民民族及其认同观点,旨在保障各民族权益与地位的同时,在人们的思想中构建一个统一的俄罗斯民族(人民)认同观,形成全体俄罗斯人民共同的民族意识.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这一观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俄罗斯政界、学界乃至社会民众普遍接受的新的民族观,为维护国家完整,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于鹏杰同志的<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认为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使得许多民族自愿或不自愿的采用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并导致了新时代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困惑.如此评价,实有误解乃至歪曲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嫌疑.新时代族群认同的困惑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造成的,而是在于"族群"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民族、族群认同表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意义深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大城市中的蒙古族高中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北京市12所中学中的蒙古族高中生为例,调查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生活的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继承的程度,探究影响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对本民族认同感和继承程度的因素,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对导致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对自身民族认同和继承程度不一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并结合探究所得因素,从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这一小群体出发,由小至大,为大城市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提出建议.希望研究能够反作用于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高中生们,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社会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注,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交流的繁荣气氛.帮助塑造新一代的民族观和文化观,为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丸山真男把日本民族的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特性称为“无责任构造”。是什么原因造成日本民族的这种畸形心态?本文主要从相对主义的民族价值观、“皇国史观”的虚无主义教化、日本二战后改革的不彻底性这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文章认为,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