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天生的符号动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建构等实体路径入手,还需要关注较为抽象的符号路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在推动“多民族”走向“共同体”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在象征维度上,中华民族通过符号共同体的构建,各民族基于集体想象和情感共鸣,可以生成和巩固彼此间强烈的“在一起”和“离不开”的意识。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和政治面向将其符号体系分为“文化符号”与“政治符号”。象征符号能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的核心机制在于:共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唤醒集体历史记忆,强化“我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詹小美  赵晓营 《民族学刊》2021,12(1):42-48, 88
2019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情感动员的化境,指向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心理化过程,"活动"与"时间"的结合赋予记忆空间以表达意义的角色,凸显了从"体验到沉浸"的叙事性转变。其中,诉诸情感、仪式设计和情感变压,折射情感动员"符号凝炼-内涵解释-交互联动"的"修辞结构",以互动仪式链的运作机制衔接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的修辞指向;时空情境创设与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映射观念象征符和行为移置链交互作用的"沉浸结构",以符号所指的解码释义连接"凝缩"与"唤醒"的修辞实践;情感动员的价值感知、情感同化和接纳重构,投射共同体意识传播"情感-利益-价值"演绎的"认同结构",以沉浸空间的层级性演进链接自我建构与匹配性建构的修辞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于“大一统”的统一政治逻辑基础、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逻辑基础、共建共拓的共生空间逻辑基础,以及现代国家宪法法治逻辑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稳定的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及法治共同体,共同指向最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审视和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实体、认同意识和利益凝聚的意义属性和价值诠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法治保障为合法支撑、文化教育为涵化起点和社会治理为协调指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共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思想基础、形成价值引领、凝聚团结伟力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提供重要举措和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同频共振的逻辑关联。因此,探究二者的互构逻辑、双向影响及互动的实践进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舫 《民族学刊》2021,12(5):24-35, 1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郝亚明  秦玉莹 《民族学刊》2022,13(7):1-7, 13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显化并增进中华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从以往民族政策内容来看,各民族的共同性包含“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四方面的共同性不仅揭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也在发挥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关系、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功能。在未来民族工作中,要通过系牢各民族的利益纽带、命运纽带、记忆纽带和价值纽带,深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生关系、共有记忆和共享价值,以此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仪式作为一种“表征性空间”,象征着“地方”情感与“民族”情感,展现出“文化亲昵”与“文化尴尬”相伴而生的现象。在H镇祭祀鄂博仪式空间的营造、营造后的博弈以及仪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话语的过程,“文化亲昵”由于历史传统、族群认知与社会区分、国家文化整合等一系列因素而呈现出发生—区分—聚合的过程,显示出凝聚与竞争、不稳定与稳定并存的特征。各民族在竞争与不稳定中产生了“文化尴尬”,又在凝聚与稳定中消解了“文化尴尬”,形成了融通的“文化亲昵”。融通的“文化亲昵”是构建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条件,文化亲昵中形成的“地方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汤夺先  王雯雯 《民族学刊》2023,14(1):23-31, 142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理空间、革命精神发扬的文化空间,其红色记忆和行动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内容构成具体包括纸质文献、场所场地、用品用具、设施设备、文艺作品等。以红色文本为叙事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红色基因,在生成中激活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价值、在阐释中提升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延伸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普及红色文化教育和强化党政引领是推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