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原生态智慧成为当前研究较多的一个主题.原生态智慧的神话其实是"他者"与"我者"合谋的产物,通过"他者"想像得以构建.但"他者"的智慧同样可以为"我者"的前行提供参考,而通过"他者"与"我者"的互渗来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失为一条可选择的较为可靠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话研究之交叉性特点,本文试图经由人类学之视角对"女娲"神话予以解读;女娲神话之"生殖崇拜"、"土地崇拜"、女娲神话之结构性分析、神话与历史、神话学与人类学即为文中含涉之层面;综观,神话表征着历史,尽管并非全然,但却已然打开了思维之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迪尔凯姆和韦伯解释社会所依赖的路径和视角之不同来看待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差异.而笔者认为,尽管迪尔凯姆和韦伯在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上迥然不同而导致各自解释"社会"的范式也有明显差异,但他们终因"社会学"的学术范畴走到一起.因此,本文拟在分析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沟通二者的桥梁,为避免新时期社会学方法论走向两个极端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人类学神话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神话理论素来是人类学知识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以及重要的人类学家都在神话研究领域留下大量的研究成果.而神话叙事本身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本文试图对人类学神话研究做一个简要的谱系梳理和评述,这无论是对学科的理论反思,还是对方法论的借鉴,抑或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6.
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他者>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他者"的关注,就像是其学术生涯中一根难以断缺的线,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直在蜿蜒.2007年出版的<西方作为他者>作为他将中国文明与"他者"观念相结合的作品,作为论述"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的著作,是他近年来对中国文明中"他者"观念史思考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传统与地方这类概念发展的社会史出发,试图理解这些"过去"的隐喻为什么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如何再现.全球化本身无法带来同质性的文化却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生产和传统的再创造.如果传统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那么,在当下的语境里,地方必然与全球化互为"他者".所不同的是,地方是"有意识"地与全球化进行互构,它必须通过全球化来显现自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申遗"成为这么一种互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认同(ethnic-identity)存在着将社会世界划分为"自我"与"他者"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成分;石林撒尼人在展现自我认同的同时,因外界人的介入和村民不断走出去,逐渐模糊了自己的认同界限,并随场景的改变而改变认同要素.因此,撒尼人的认同是由自我认同与他者叙事的双重标准构成,在共存中有一些流变.  相似文献   

11.
田野考察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做好田野考察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通过互相调查、摆正"自我"与"他者"的立场定位、抛却文化等级主义思想、减少"观察者效应"等方法进入田野.田野考察的最终目的是弄清事实真相、摸清规律,通过走出"他者"、反观"自我",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重视理论的价值,走出田野,促进人类学向着日臻成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杜文秀"卖国"说辟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杜文秀有"卖国"的谬说,起于一张所谓"大理回教国"的传单和所谓"大理使臣"这两件勾当.前者是外国侵略者捏造的,后者则为刘道衡这个卖国败类干的骗局.那份以阿拉伯文所写的传单,是出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捏造,其目的是要侵占云南.而所谓"大理使臣"则是刘道衡个人搞的骗局,刘在伦敦活动无果,被送经君士坦丁堡回国,他在君士坦丁堡的活动也毫无结果,待回到仰光,大理已被清军攻破,从此他便在英属印度政府下过活.根据考证,刘道衡并不是杜文秀义子,也非杜文秀部属,他是一个闯进大理的曾流浪外国多年、与英法殖民主叉者有勾搭的大骗子,他的所有行为与杜文秀无关.  相似文献   

13.
<周书>等汉文书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救助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拉施特<史集>所载<额儿古涅-昆传说>中的"额儿古涅-昆"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两者并非指自然隧穴,而是神话传说中的幻想境界,是上述民族始祖"所生之窟"的象征.神话传说所描述的"符离之窟"和"额儿古涅-昆"的原型为山中自然隧穴,这些隧穴作为初民崇拜的神圣场所长期被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民族先民所敬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14.
明朝曾有大量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内附,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穆斯林民族.明朝以优惠条件接纳内附者,将他们安置到全国各地,并将其中一部分编为世袭军户,称"达官兵".景泰、成化间,曾将一部分"达官兵"迁入广州,久之,这些移民成了世居广州的居民,成为广州回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深层的心智而非浅层的情感,从宗教民族学的心理学进路出发,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为自己的神话研究确立了方向。发表于1955年的《神话的结构》一文1,作为其神话研究的先导之作,则系统阐述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列维-斯特劳斯是如何看待神话以及神话思维的,而他又是如何使神话具有进行结构主义分析的可能性,这些议题将是本文的关照所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文章中列维-斯特劳斯试图通过具体的神话案例验证理论,其中就包括颇为经典的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但这些片段性的说明与其后来大部头的神话研究作品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因此本文并不纠结于  相似文献   

16.
赵光锐 《中国藏学》2016,(2):185-194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热情和关注,不仅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与他们看待和理解西藏的方式密不可分。西藏在西方人的表述和想象中具有特定的思维意像、审美倾向和词汇传统。香格里拉是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和词汇之一,香格里拉神话则是许多西方人有关西藏的主要"信念体系"。西方人对西藏神话式的想象是在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人自身心理渴望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西藏问题"的冲击,与西藏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入研究和辨清西方人认识西藏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西方的西藏形象及其与中国形象的互动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8.
清雍正间徐嘉宾宜山"改土归流"是成功的,受到宜山壮乡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其"分而治之"的改革方式,适应了清代宜山民族社会发展方向,正如他所说:"审时度势,酌古准今,盖有必如是,而民夷始可以相安者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效果,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南朝任昉《述异记》中记述的"盘古国",应是岭南历史上越人建立的古国之一.往昔学者对任昉《述异记》中说的"盘古国",多是从"神话盘古国"的角度来研究,未有人从"历史盘古国"的角度来探讨.笔者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以为,盘古国与苍梧国一样,是岭南越人建立的众多古国之一,是盘古国民众最早创造了盘古神话,其神话来源于他们生活经历的回忆."洪水遗民"是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是发生在最后冰川期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回放;神话中的"垂死化生"应是岭南越人"碎胎化生"、"吃人葬骨,灵魂再生"观念的反映.考古发现的"肢解葬",应是"吃人葬骨"之俗的具体表现.《述异记》中所指的盘古国不是苗瑶族所建,而是岭南的原住民族越人及其先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东北民族地区因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的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分析,全面阐述了其对乡村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农村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民族文化传承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如何理解和看待民族地区出现的"空巢家庭"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