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神话素来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神话叙事及展演过程中,孕育着作为"他者"的神话主体的观念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别人,体现了他们对"自我"和"他者"的区分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听过不少人议论说,王铭铭的书越来越难懂,越来越飘乎;连带地会附议,人类学这样搞有啥用啊?对此深表赞同.这种没有用的学术,已经很稀少,以至于显得很怪异.手中这本<西方作为他者>[1],便属于这种没有用的学术之列.  相似文献   

4.
欧美--中国,学术对话. 欧美:"当代人类学之父"、法国科学院院士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在蔡华专著<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英文版封二上写道:"蔡华博士对西方人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多亏了他,现在纳人在人类学典籍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12日,"企业人类学:实证与应用研究"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民族研究>编辑部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学术筹备办公室联合主办.近20位会议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盛世同乐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等10多个单位.会议由<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主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差异,提出在保持中国人类学学科特色的同时,应尽快与世界人类学接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与中国冲突较多的"他者社会文化"及"国民性"展开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发挥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强项和文化应用研究价值,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诸多著作中,出版于1983年的<遥远的目光>无疑与结构人类学论述同属一个系列.在列氏看来,1958年出版的<结构人类学>第一卷是结构人类学的理论宣言,预示着一种新理论思潮的出现.到了1973年<结构人类学>第二卷出版的时候,结构主义方法已经不时髦了,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他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些方法和准则.而这本<遥远的目光>,原定的书名是<结构人类学3>(即<结构人类学>第三卷),但列维-斯特劳斯没有用此名,他认为,如果用这个名字的话,就会让人认为他是在"老调重谈",①这是他对书名来源的一种诙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杨正文 《民族研究》2007,(3):103-104
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于2007年4月14日至1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s not about the silence of the other. Neither is it a phenomenological, hermeneutical, political, aesthetical or ethnographical account of silence taken as a form of existential practice. It concerns an ethics. It explores, rather than an ethics of semiotic care or recognition, an ethical structure, possibility or resources of silence, the still auditory, disclosed in the disrelational ontology of language: a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at dramatic tension, the postlapsarian interplay between fallen time and fallen language; the key question is how not to sanitise, fetishise and economise on the dialogic inadequacy of the other, of the dumb foreigner in us. Silence, thus approached as a universal speech act, as the inclusive preclusion of the word across time, space and cultures, is more specific, precise and resonant than quietude or muteness, the absence or eradication of sounds. Silence, thus understood, is then not a mystified non-language, a solipsistic disproof or disqualification of mediated communication but the language that is forever foreign. The originary force of silence, its speechless power is an evolutionary index to ethical dialogue, or rather dialogue as an ethical act. We, of we-are-the-world, should be able to communicate not in spite of, but through, silence.  相似文献   

12.
非西方他者的文化表征是西方殖民和新殖民话语的核心。对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的批判性政治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以精炼化和成见化的方法提供骨架的同时,各种策略(诸如婴孩化、色情化、贬抑化、理想化和自我肯定)也为想象的他者增添了血肉。虽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策略保持着稳定。在本文中,作者将识别其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些策略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他者的表征——主要集中于西方的殖民表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异域西藏(对异域化西藏西方式表征的简称)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苏联成立后 ,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 ,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 ,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Using a case study from the border region of southeast Hungary, this paper makes the argument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experienced as a segmented structure of Selves and Others of varying social distances, rather than a binary Self and Other. It also posits that only some of these Others, thos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familiar and threatening, are useful for members of a nation to use in thinking about themselves, either in alliance or opposition. In this Hungarian case, the most useful Others for defining Hungarian identity in alliance and opposition are, respectively, the Western and Balkan Other .  相似文献   

15.
田卫疆 《民族研究》2006,5(4):75-83
古代回纥作为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其起源同漠北草原其他各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诸多文献的梳理论证,对于同回纥有渊源的丁零、敕勒、铁勒、九姓乌护、九姓乌古斯,以及突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索,全面论证了回纥如何在与周邻各族的密切交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是走出来的学问” ,这话越来越得到民俗学界的认同。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从乡土远野走来 ,(他创办的《乡土研究》及早期著作《远野物语》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美国民俗学之父F·博厄斯 (实际上他的主要业绩在人类学方面 )以及现在的民俗学会主席J·H·布鲁范德 ,他们都拓展了英人汤姆斯关于“民俗” (Folklore)的概念 ,走向更为广阔的“民俗生活” (Folklore)原野。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是从潮汕平原走来的 ,他早期搜集的《民间趣事》、《海丰拳歌》、《蛋歌》、《客音情歌》等 ,便是这方沃土的产物 ,…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作者在田野经历中对现代记录技术的反思为切入点,考察了民俗学在欧美的兴起与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现代科技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现代机器和技术取代了手工制作与技艺,印刷术普及了书面文字,这使传统生活方式在冲击中成为留恋与怀旧的对象,成为现代性的他者,催生了民俗学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现代录音、照相、录像技术克服了视觉和听觉的瞬间性,使稍纵即逝的声音和场景得以固定为可捕捉之物,成为反思的对象,使民俗学研究得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刘新慧 《民族学刊》2014,5(4):19-23,109-111
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对于中国西藏的媒体建构中几成常态的诸多"刻板印象"可以发现,造成这种"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包括"香格里拉情节"之下的东方主义心态、媒体建构下的西方社会"西藏观"和西方对西藏宗教的单方面臆想。西方媒体中的西藏形象既是西藏部分现实的写照,更是西方文化欲望的投影,折射出强烈的东方主义心态。面对此种情形,只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全球化的进程,用国际化的手段和方式传递自己的声音,才能实现西藏对外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19.
对于流传了5000年的佛教来说,外界存在着很多误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是反科学的、脱离现实的、维护神权的,其实这些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没有进行客观、严谨的研究而造成的。历代名人、学者中都有研究佛教哲学颇为深入者,如果单纯以逃避现实视之,恐失真相。本文就佛教是否唯心主我、是否反科学、是否逃避现实等几个问题,展开辨析,希望可以让读者对佛教哲学的真正内含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