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嘉纳文化是玉树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 ,它以嘛呢石堆、宗教庆典、歌舞为表现形式 ,旨在宏扬佛法。历史上 ,嘉纳文化对玉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康巴秘境     
玉树,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它位于青、藏、川三省区交界,风光奇丽多姿,又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故乡和藏地歌舞、服饰之乡。玉树每年还要举办一次风情独具的“玉树赛马节”,更显妩媚诱人。经石城与浪漫的通天河去玉树不太容易。从西宁出发,沿途要翻日月山、河卡山、江路岭、长石头山等五千米左右的几座大山,经过玛多“黄河第一桥”倒邦大桥、星星海、野马滩,往前再攀爬和翻越海拔高达5249米的巴颜喀拉山口(这个高度破灭了许多人玉树行的梦想),穿过鬼门关花石峡,再渡过通天河,才能到达,全程整800公里。玉树…  相似文献   

3.
还格吉 《民族学刊》2011,2(4):18-24,92
口传文献,系民间文化的活宝库、活化石,更是活着的历史记忆,对民族学和语言学为首的学科研究具有无法代替的历史和现实价值。"4·14"地震给玉树口传文献及传承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基于以上情况,本文从以往玉树民间文学、民间歌舞、英雄史诗三个方面的整理研究加以综述的同时,也对灾后重建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申报名录,争取项目经费,有效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这里是万山之宗、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远流长;这里是唐蕃古道、康藏通衢,汉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这里是歌舞之乡、灵秀之地,感恩、自强、包容、创新、和美的"新玉树精神"生机勃发……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转瞬10年。玉树凤凰涅槃,迎来发展新时代。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矗立在三江源头,见证着灾后重建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玉树草原藏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树,是青海省西南部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自治州。“玉树”系藏语音译,其含义为遗址。相传玉树族的第一代头人恳布那钦建立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珠牡的诞生地,故部落名为玉树。玉树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四周群峰环峙,河流密布,祖国的两大河流长江、黄河都发源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其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本州西部的治多、杂多、曲麻莱三县为牧业区,东部的玉树、称多、囊谦三县为半农半牧区.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东三县。东三县地处玉树高原东部河谷地段,海拔3700米以上,气候较暖,年平均气温为零上3.7摄氏度,刚好能满足青稞、土豆等农作物成熟的需要,所以  相似文献   

6.
玉树哗变是九世班禅大师返藏受阻玉树期间所发生的一次严重政治事件。文章根据有关档案记载和当事人的记述,对此次事件的处置情况、发生哗变的原因及时机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对此次哗变所引发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地震之后,重建成为玉树最为急迫的问题.结合玉树的地区实际和现有资源情况看,文化产业重建成为玉树重建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玉树文化产业重建在自然、人文、历史、民族、宗教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玉树文化产业重建目前面临的显性和隐性矛盾.在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之后,本文提出了从人力开发、观念破壁以及推进玉树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切实稳步拓展玉树文化产业重建之路,以恢复玉树的发展,并借此契机实现其经济与文化上的腾飞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突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他们在大漠南北纵横驰骋长达二百年之久,无论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给我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为令人惊叹的是他们那别具特色的音乐歌舞艺术还曾大量地流行于内地,从而在当时中原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为了充分肯定各个民族在繁荣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所应占有的地位,对于他们的音乐歌舞艺术作一系统的研究与介绍,这无疑是我们致力于音乐史学研究工作的同  相似文献   

9.
2020年8月,李晔作为北京市第四批援青医疗队成员的工作正式结束了。离开前,他仔细收好办公室里挂着的一面锦旗。这是他曾救治过的藏族小患者克周送的,如今又挂在自己北京办公室的墙上。"妙手仁心医德高高京玉情缘爱洒玉树"——锦旗上的这16个字,亦表达了玉树各族群众对北京援青医疗团队的心声。早在半个世纪前,北京市就已开始对玉树州进行医疗援助。1971年,在国家支援边远地区的号召下.  相似文献   

10.
萨迦派从宋末明初就传入青海,如今青海省境内的萨迦派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树州东部地区。本文对玉树地区最大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进行历史沿革、活佛系统及法会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尚林  马良 《民族学刊》2016,7(4):79-85,127-128
The Hui and Tibetans, who are found in the Tibetan-Yi corridor, are the most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y both have unique cultures and reli-gions, and are very influential ethnic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2010 demographic census, the pop-ulation of Tibetans in China is 6 ,282 ,187 . Most of them live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hile others live in ten other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for example in Yushu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Qinghai,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Gansu and Muli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Sichuan, etc. The popula-tion of the Hui is 10 ,586 ,087 , and they are dis-tributed in various provinces, prefectures, cities and count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3.
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洛 《民族研究》2002,(4):65-72
生活在青海东北部的卓仓藏人 ,根据每个家族有无狐臭体味遗传及其程度 ,把整个社会划分成三个骨系阶层 ,每个阶层就是一个内婚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跨阶层婚姻在卓仓藏人中也是允许的。其中 ,以较高阶层的女性嫁给较低阶层的男性为表现形式的下嫁婚 ,因其社会意义明显而更为常见。这种跨阶层婚姻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本文还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婚制的渊源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卓仓藏人的迁出地卫藏地区 ,并进而可追溯到古代印度社会 ,但后来又受到安多藏区地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回族宴席曲产生于元代,是婚庆喜宴或者在人群欢聚场所演唱的家曲小调,因一般在宴席上演唱,故又称"菜曲儿"。它是在西北回族中流行的最古老最典型的民间歌舞,是盛开在祖国文艺百花苑中的一朵鲜丽的奇葩。本文就门源回族宴席曲的传承特征、曲体结构、节奏和旋律形态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展现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吐蕃时期,藏式围棋就已广为流传,是古代藏族民众日常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发人的智慧、纯洁人的性情起到了积极作用。兼容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围棋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落了,目前在西藏很难见到藏式围棋活动,这项古老的民族传统棋艺正处于消失的境地。当下,我们应当对藏式围棋进行挖掘与整理研究,让古老的藏式围棋以新的方式、新的内容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原藏族在数千年的生态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环境—文化适应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严酷和脆弱,在高原藏区形成广泛的自然禁忌和神山圣水的集体表象,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是高原藏族在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反映出高原藏族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谨慎适应。  相似文献   

17.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帮是一个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 ,肇始于古代云南边疆地区 ,流行于云南三迤各族群及毗邻的东南亚泰、缅、老、越各山地民族社会 ,以及中国西南的川、黔、桂、藏和印度、尼泊尔等的广阔区域里。云南有回、汉、白、彝、藏等 5个族群从事马帮营运活动 ,但以回族马帮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 ,对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结构、地区分布、通商道路、营运货物等 ,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原因,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对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作一历史考察,并探讨了影响青海藏族人口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