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赵文红  尉俊东  周密 《管理评论》2008,20(6):39-43,24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采取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这种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来实现其社会责任,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这种不同社会部门之间的跨部门联盟不同于企业联盟,具有不同的合作战略选择的维度和影响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以合作战略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动态联盟战略实施的关键措施,它们是识别自身核心优势、明确目标、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合作模式、联盟规模的确定、组织的管理、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及风险与利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以企业资源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文献,从双方联盟动因、合作方式、绩效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构建企业与社会组织联盟框架,从而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企联盟的内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应该关注的研究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4.
战略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机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战略联盟是近年来涌现的企业发展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管理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探讨了战略联盟内部成员企业在组建和运转过程中的相互信任问题,剖析了战略联盟内部相互信任的定义、作用及其形式,并提出了建立相互信任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斌 《管理科学文摘》2010,(16):297-29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战略联盟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战略联盟是使联盟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共赢。本文主要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与合作关系、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竞争与合作管理以及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由竞争对手组建的竞争性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联盟理论研究的焦点。由于这类联盟的参与企业是同行业中的直接竞争对手,所以联盟对行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评价这些影响,本文首先讨论了竞争性战略联盟能够产生的市场效应的主要内容,然后识别和归纳了这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利用国内企业的调研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效应之间、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性战略联盟所处的外部行业环境显著影响着联盟结构模式的选择,并对其外生合作效应发挥着部分影响作用,同时联盟的结构模式对合作效应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企业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战略联盟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知识获得和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演化和企业知识的特点论述,说明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知识转移的过程和转移中的障碍因素,同时给出了若干促进联盟内知识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合作的战略联盟特征与技术学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战略联盟是企业获取或学习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和组织形式, 中国的技术(密集) 型企业正试图通过战略联盟进入高新技术领域, 中外企业合作成为首选的方式. 本文将战略联盟区分为市场型和技术(开发) 型联盟, 中外企业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联盟而不是技术联盟, 其技术学习首要的表现在管理、生产知识以及专业人才培训上的知识转移. 作为市场型联盟, 在技术(资金) 密集型产业中, 中外企业合作主要选择的联盟治理形式是股权联盟—— 合资. 这与国际战略联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有根本区别, 这为理解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背景下合资企业与战略联盟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 《管理科学》2002,15(5):2-8
从企业战略角度,以合作战略的两种形式--合资战略(joint venture strategies)和战略联盟战略(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es)的差别性为分析对象,尝试认识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创造价值的两种不同方式.合资战略和战略联盟作为两种战略行动,共性是基于合作行为的资源配置方式,属于合作战略的范畴;但两者的差别体现出对企业而言截然不同的价值创造过程.合资战略本质上是企业组织内部化战略的结果,即在组织形式上趋向于母子公司之间关系,价值创造呈降低成本导向机理;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企业间关系变化的结果,这种企业间关系以协调为特征,既不同于市场交易关系,也不同于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是内部层级市场和外部产权交换不可替代的产物,价值创造呈潜在的利润导向机理.  相似文献   

10.
企业战略联盟是近年来企业组织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一个重点,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二者结合,对战略联盟企业入盟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有关结论.运用博弈理论作为工具研究战略联盟,解决了战略联盟研究中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无论对于战略联盟的深刻理解,还是博弈论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战略联盟的范围、治理与稳定性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联盟伙伴间的关系视角出发,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合作范围和治理类型对伙伴间关系稳定性的影响.由于稳定性是一个抽象且难以用显性指标直接测量的变量,本文把它构建为一个二阶因子结构,并用企业间信任、相互依赖和冲突解决这三个一阶因子来度量它.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27家德国联盟企业的数据,并对提出的假说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合资企业比非股权契约联盟更有可能享有稳定的伙伴间合作关系,而联盟的范围即联盟协议中所包含的合作活动的多少对联盟稳定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对战略联盟决策的分析纳入SCP范式,并通过构造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来分析战略阻绝效应对战略联盟决策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位者的合适的战略联盟行为具有战略阻绝效应,可以通过改变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预期、影响进入者的行为并促进在位者的支付,这种支付的改变将拓宽战略联盟的决策空间,在位者将在更高的联盟成本或更低的固定边际成本下降程度上建立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3.
孙凯  郭稳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3):219-229
从竞合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演化博弈理论,通过构建高技术企业创新联盟成员企业竞合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信任度、互补度、风险系数以及合作创新贴现因子等因素对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对上述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较高的信任度和互补度可以提高联盟成员间的合作意愿,保障联盟的稳定运行;较高的合作创新贴现因子通过降低联盟成员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合作伙伴间进行长期合作的信心,维持了联盟的稳定运行;由于较高的风险系数增加了合作创新的风险成本,导致联盟成员间合作关系可能演变为竞争关系,从而阻碍了联盟的稳定发展。最后,根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生溢出效应、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联盟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溢出效应是影响企业技术联盟稳定运行的重要决定因素,是企业技术联盟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能力是溢出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技术能力的内生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通过A-J模型的拓展,对技术能力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内生溢出效应对技术联盟运作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着溢出效应,决定着企业参加技术联盟的创新结果,当企业具有同质的技术能力时,成本共享型联盟方式显得更有效率;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较高并互补时,企业倾向于组建技术共享联盟;当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低并互补时,企业倾向于组建成本共享型联盟。  相似文献   

15.
以企业经理与联盟企业人员间个人关系在企业内传递共享为出发点,探讨个人层次关系转换为企业联盟层次关系的机制。基于国内企业联盟数据的实证统计研究显示,个人关系在企业内传递共享对企业联盟关系起正向促进作用,个人关系在企业内制度化是这一正向促进作用的中介因素,联盟双方资源与能力互补性削弱个人关系传递共享与制度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文辉  陈荣秋 《管理学报》2007,4(4):431-435
通过顾客参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相互持股的比较研究,从企业战略联盟的角度,得出了顾客参与公司治理实质上是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战略联盟类型——治理权战略联盟——的结论,它与现有的包括公司相互持股在内的股权型战略联盟和契约型战略联盟相比更具生命力和优越性。在当前经济总体上由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通过顾客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在供需双方间建立治理权的战略联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引入四种多组织博弈模型,并借助这些模型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了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资源观点的联盟中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基于资源观点对战略联盟环境下价值创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首先从租金收入的差 异入手,比较了基于资源观点的不同理论分支的特点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对联盟环境下价值创 造方式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不同价值创造方式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对现有 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Zusammenfassung  In diesem Beitrag werden die Faktoren untersucht, die zur Allianzbildung junger Biotechnologieunternehmen beitragen. Aus einer ressourcenorientierten Perspektive wird argumentiert, dass die Entscheidung von Managern, Partnerunternehmen für neue Allianzen zu suchen, von der Ressourcensituation ihres Unternehmens und den Ressourcenanforderungen bzw. -akquisitionsm?glichkeiten der Umwelt abh?ngen. Eine Analyse von 1664 Allianzentscheidungen aus einem Conjoint-Experiment mit 52 Top-Managern der deutschen Biotechnologiebranche zeigt, dass fehlende finanzielle Ressourcen die Haupttriebkraft sind. Au?erdem zeigt sich, dass für die meisten Manager fehlende, für manche Manager jedoch vorhandene Ressourcen eine st?rkere Triebkraft der Allianzsuche darstellen Diese Ergebnisse erweitern die wissenschaftliche Literatur über strategische Allianzen und haben Implikationen für die Managerpraxis.
Why do biotechnology firms seek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Summary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on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rivers for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e state that the decisions of managers to seek out new alliance partners depend on the resource endowments of their ventures as well as the resource demands and opportunities the environment places for them. We use a conjoint experiment to collect data on 1664 alliance decisions nested within 52 top managers of German biopharmaceutical ventures. Our data show that missing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the strongest driver. Moreover, we find that whereas for most managers missing resources are drivers of alliance search, a minority of managers is more motivated by a strong resource position of their ventures. Our results extend the literature on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Danksagung: Der Autor dankt zwei anonymen Gutachtern für ihre hilfreichen Kommentare. Das Projekt wurde durch ein EXIST-HighTEPP-Stipendium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gef?rde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