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5年开始,吉利汽车便有了谋求向中高端车型转型的冲动,并不断加快研发中高端新产品的速度。从今年初360万元“天价“征集新车标,到年中启动了吉利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及一系列的品牌求证活动,都是想缩小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品牌落差“。但是吉利品牌的弱  相似文献   

2.
凡人李书福     
<正>8月25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坐上黛青色的吉利远景,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疾驰而去。吉利的员工都知道,自吉利汽车正式推向市场以来,李书福的专车就换成了自产轿车。李书福只坐自己公司生产的车,不仅显示了他对吉利汽车安全质量的自信,还彰显示了这位亿万富翁独特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3.
曹世中 《经理人》2014,(2):72-73
正今天的李书福再也不是十多年前刚进入汽车行业时,大喊着"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的那个李书福了。如今的他更多是以前瞻的视角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好、更多的企业拓展机会,并在这样的视野下进行战略调整,实施吉利母品牌统辖下的多品牌战略,让吉利汽车走出了"西瓜价"的产品怪圈。  相似文献   

4.
喻庭 《经理人》2016,(4):90-91
森林是一种生态,其中有"大树",也有"小树"。"大树"和"小树"共同成长、相互影响,不仅要解决现阶段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还要改善对高端人才的依赖,保证企业人才链的长期供应。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汽车的发展速度超出了诸多人的想象,或许,也超出了魏梅的想象。这位主管人力资源吉利汽车副总裁,她2009年刚加盟吉利时,吉利还只是一家优秀的中国公司,随着2010年8月,吉利完成对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的收  相似文献   

5.
沃尔沃为借助中国市场走出困境,选择吉利完成"蛇吞象"的收购。吉利借助沃尔沃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改变本土汽车粗放式发展,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吸收沃尔沃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技术跨越,中国的民族汽车自主研发能力上一个台阶,为能够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性能的民族品牌汽车打下通道。  相似文献   

6.
贺海峰 《决策》2011,(8):22-25
奇瑞,只是芜湖品牌经济勃兴的一个缩影。芜湖正以此作为切入点,抢占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制高点,努力向“中国品牌城市”迈进。  相似文献   

7.
孙良玉 《经理人》2008,(7):120-121
2007年5月18日,吉利远景正式全国上市;相隔仅10日,丰田卡罗拉在天津一汽下线,也宣告在中国上市。一个是中国本土企业吉利,一个是2007年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巨头丰田,二者从品牌等级上似乎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是吉利远景却高调喊出要与卡罗拉在中级商务轿车市场比试一番。一场不对称的营销碰撞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挑战者品牌,是相对于市场上的主流品牌而言的二线品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许许多多的民族品牌都没有逃脱被强大的外资品牌收购的命运。比如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利收购,乐百士被法国达能收购,小护士被法国欧莱  相似文献   

9.
石章强 《经理人》2006,(11):66-69
中国企业擅长营销炒作的不少。吉利就是其中一个。然而,炒作最终无法取代消费者对产品体验后形成的晶牌印象。随着汽车产业价格战时代来临,靠低质低价炒作取胜的吉利,最终面临着成长的难题:低价优势失去后,缺乏以产品品质为支撑的品牌美誉度。吉利发展乏力。不在于低靖策略,而是在于产品质量。相反,可以看到,重视研发和设计的奇瑞。却能以较好的性价比。取得持续的发展优势。 能否拥有独一无二的、持续创新的产品。这是百年老店的根本,而非营销炒作。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是,靠营销炒作博取消费者的短期盲从,而非靠产品研发来获取消费者长期的忠诚。  相似文献   

10.
<正>受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青年养生保健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不可忽视的新兴赛道。本文通过现有文献、调研报告及媒体相关报道,透视年轻人养生消费行为基本样态,明晰传统中医滋补品牌年轻化转型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基于部分优质转型案例为传统中医滋补品牌转型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