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我们将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30%的股东定义为控股股东。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有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其市场价值显著低于无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控股股东担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的公司,其市场价值显著低于控股股东不担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的公司。而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其市场价值也显著不同。特别地,政府作为上市公司最终控股股东的公司。其市场价值显著低于家族、外资和集体企业作为最终控股股东的公司。本文将有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相对于无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的市场价值折扣率定义为控股股东的代理成本。平均而言,这种代理成本高达13%-24%。以上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确实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当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最终控股股东时,这种代理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上市公司中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为样本,就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0~7.50% 的范围内,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7.50%~33.35% 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而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 33.35% 的情况下,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这一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单一性关系,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上市公司治理、合理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股价信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股价信息含量决定因素研究是目前资本市场领域的实证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非平衡面板教据模型的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因素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区域制度环境和双重上市两个方面,公司治理因素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治理会议、管理层激励和审计质量5个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在制度环境较好的省市,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信息含量呈倒U型关系,双重上市、股权制衡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股东与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价信息含量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与股价信息含量显著负相关,两职合一和审计质量对股价信息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时于如何提高证券市场股价信息含量和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股权结构的陷阱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本文研究了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公司治理环境中,股权结构和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沪深两市一千多家上市公司过去三年的非平衡纵列样本,本文利用一系列模型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控制了行业和公司层面的固定效应、股权结构内生性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控股股东持股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为非线性的,显示出控股股东监督和隧道效应并存的双重效应;(2)非控股大股东对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显著的监控和制衡作用 ; (3)外资股东对公司绩效有正向效应 ; (4)国有控股公司的效率明显低下。由于控股股东持股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为 U 型的非线性关系,我们进一步计算出在不同非流通股股价情形下, 导致最差业绩的控股股东持股率,我们称此为股权机 构的陷阱。本文发现,造成中国上市公司低效的重要 原因是当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这一结果为未来的股 权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控股股东是否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关联交易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由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控股股东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控股股东不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比例越高,关联交易越多,这意味着控股股东确实能够借助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6.
严也舟 《管理评论》2012,(4):28-35,44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05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对控股股东与管理者合谋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其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正相关,而非控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控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负相关;集团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程度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股东;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控股大股东的资金占用正相关;地区法治化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这两个外部治理环境因素也对控股股东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地区法治化水平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越少。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薪酬、多元化战略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军  刘志远 《管理科学》2006,19(2):33-41
构造一个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合约模型,利用2001年~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薪酬、多元化战略及对公司的价值影响进行经验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现金薪酬水平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多元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当控制了影响多元化的公司内部因素后,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是正向关系,与现金薪酬是负向关系,与在职消费正相关,其多元化决策的动因不明显;而非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管理层希望从实施多元化战略中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和隐性的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LLSv的掏空模型,模型化推导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隐蔽掏空模式,建立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掏空程度的分段函数关系.以200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386起事件为样本,并把样本分为过度担保组和适度担保组,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过度担保样本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而适度担保组的市场反应为正但不显著,由此推测过度担保的上市公司具有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的倾向.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家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而言,60%均是其有效的临界点.当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60%时,大股东存在通过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但回归系数不显著;当持股比例高于60%时,则产生了显著的利益协调效应.能有效地抑制掏空.通过分类变量和股权临界变量的多种组合,回归发现,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掏空程度更高;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相比.国家持股比例变量的股权临界值对CAR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偏离下的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勇  胡培  谭德庆  黄雷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71-76,82
本研究运用La Porta et al追踪公司"最终控制权"的方法,通过分析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程度,来衡量控制股东对于小股东财富剥夺的程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普遍运用投资公司控股、金字塔结构的方式获取控制权,并因此而使其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小,终极控制股东对小股东剥削的程度就越大,其中又以终极控制股东为家族企业的上市公司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持股:沪市公司管理层的观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积极态度与理论界关于管理层收购利弊的热烈讨论构成了本次调查的缘起。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对管理层持股存在极大的需求 ,被调查者对通过管理层持股实现管理层收购表现出了相当的动力;目前影响管理层持股的重要因素并非“融资难”问题 ,而是政策的不明朗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被调查者认为 ,管理层持股明显有助于优化公司的激励制度与效果 ,增强管理层的责任心 ,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表示怀疑;公司法和证券法最需要修改 ,相关规则亟待配套;管理层持股过程中的管理层基本信息、股权转让信息和关联信息同样值得投资者关注;职位高低是决定管理层个人持股量大小的重要尺度;用股份抵押的形式向银行融资是最妥当的安排 ,但与《贷款通则》相抵触;在实现方式上 ,“增量实施”比“存量调整”更受欢迎;在受让价格上 ,净资产情结、优惠价格期望依然流行。文章认为 ,尽管“剧中人”观点的独立性无法与“剧外人”相比 ,但上述结论仍隐含着不少有益的政策启迪 ,相关政策建议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现金股利政策、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寿福  徐龙炳 《管理科学》2015,28(1):96-110
从现金股利代理理论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经济影响,为资本市场股利政策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基于2004年至2012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管理费用率、资产周转率和其他应收款占比度量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成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实证检验现金股利通过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显著降低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继而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两类股权代理成本在现金股利影响公司绩效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现金股利政策从总体上表现出治理效应占优.适度的现金股利不仅有利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而且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定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Simunic的审计定价模型,构建关于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公司治理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解释力有限,说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因素考虑较少.具体而言,终极控制人为政府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较低,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审计定价之间大体上呈U型关系,即股权适度集中和管理层适度持股最有利于降低审计定价,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审计定价的U型关系仅存在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样本中.研究还发现,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费用时会结合公司控制权的性质考虑风险因素时审计定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最高形态,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国有股份所占比例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无显著性影响,法人股份与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社会公众股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情况无显著性影响。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中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愈高,公司更倾向经理人员多持有公司股票。研究得出结论。要使股权激励真正发挥作用,从公司内部来看,必须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建立和完善经理市场,从公司外部来看,必须完善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14.
罗琦  吴哲栋 《管理科学》2016,29(3):112-122
学者们围绕公司代理问题与现金股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结果模型认为代理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越少,而替代模型认为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倾向于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保持良好的声誉。在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公司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探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影响公司股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同导致公司代理问题的差异,从而对公司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以2006年至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采用Tobit模型考察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借鉴Fama and French的价值回归模型测量代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较大,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可以减少代理成本,股利支付率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成正比。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协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缓解代理冲突的必要性较小,股利支付率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与控股股东协同效应较强的公司相比,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治理作用较强,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较大。 基于股利支付水平和现金股利价值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替代模型对于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具有适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影响公司现金股利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对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公司现金分红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增加公司战略激进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两职合一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战略激进度的关系会更显著。再者,研究发现控制权维护条件下激进的战略调整会相应增加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程度。最后,基于综合评估经济后果的视角,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情形下,公司激进的战略调整并不利于公司的未来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治理机制间替代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董事会治理与其它治理机制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强化董事会治理与股权制衡度、监事会治理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会弱化董事会治理与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之间的替代效应;2.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3.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中国终极控制型公司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董事会效率是指董事会各项职能发挥的效果,包括董事会的制度建设、董事会的结构设置、董事会战略决策能力以及对管理层经营行为的监控效率。本文从影响董事会效率的因素出发,以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3年样本公司为统计数据,对董事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董事会效率的各因素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董事会效率的测评模型,借助该模型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效率实施测评。利用董事会效率测评结果,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董事会效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会随着董事会效率的增强而提高。同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普遍偏低。因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需要设置合理的董事会规模、保持适当的独立董事比例、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增大董事持股比例以及提升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控效率。  相似文献   

18.
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因素引入法与金融学理论模型分析得出,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起到了提高投资者知情权的作用,有助于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故应促进公司治理水平与业绩提高.然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对公司市场价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公司治理水平、会计业绩均无显著影响.本文认为以下两个因素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差异:第一,我国上市公司从事投资者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融资,对流通股股东利益并不太关心.第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股权结构的特殊性、法律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以脚投票"的决策无法有效地影响上市公司"以手投票"的机制.故要发挥投资者关系的作用,唯有协调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引入"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等机制切实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中的作用。首先通过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机构持股比例很低时,机构不存在监管意愿,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才会积极地监管盈余管理。其次,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持股比例13.07%是机构投资者是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临界值;盈余管理程度与机构股东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上市公司中机构股东数量的增加,机构的监管效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8~201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对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经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三次方关系;关键管理人持股与公司绩效也呈三次方关系;管理层持股强度和管理层持股人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层及关键管理人合理持股可以有效提升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