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本文聚焦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马尔库什试图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概念缝合在一起,进而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有效区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他剖析了"人的本质"概念的三个要素:劳动、社会性和意识,并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一切时代每个人类个体所必然具备的特性的总和,而是人类的真实的历史存在的那些特性,即自由、普遍性和主体性的实现。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秉承了卢卡奇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同时又有效避免了弗洛姆和阿尔都塞的理论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本理路,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展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概念,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然而,人们对于发展概念的含义和发展的本质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对发展的研究中,对发展概念做一番较为详细的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4.
腐败性质的经济犯罪是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国际组织、中国司法和行政机关公布的官方数据对中国的腐败现状做出了客观估量,并在此基础上对腐败性质经济犯罪的特质进行高度概括;探讨了腐败性质经济犯罪的深层次成因。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此类犯罪的性质、科学地构筑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而言,"史诗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中国当代文学拥有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的诉求和书写历史本质的急迫愿望,史诗或者说史诗性也就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迷思。它主要表现在以革命历史作为书写对象,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证明历史变化的必然性和社会现实的正当性,同时,在艺术上追求宏大叙事和崇高品格。但在一个缺乏主体体验和自由想象的时代,写什么和怎么写都被社会现实所规约,本质化和崇高化的历史叙事也不过成了概念的演绎和逻辑的修辞。史诗性虽是对长篇小说的一种褒扬性评价,但并非是衡量长篇小说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2):138-145
不确定概念的问题是现代行政诉讼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法院要在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的争议中平衡对法拘束的坚持与对行政空间的尊重。然而现有的对行政解释的审查方式都过度强调审查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而忽略了不确定概念问题的正确性本质。不确定概念在行政诉讼中形成的主要问题是法律获取过程中行政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冲突,司法审查的任务是在关键解释命题的二次证明中排除不正确的行政解释。在对不确定概念的行政解释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法院应进入到解释正确性问题的内部,并受到审查内容与方法上的"软约束"。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经济犯罪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了减少甚至消灭这种犯罪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公民生活安定,维持社会稳定,利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犯罪予以惩罚是必不可少的。规定经济犯罪的法律在日本称为经济刑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的混乱时期(1945—1952年)、重建时期(1952年—60年代末)、高速增长时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经济犯罪具有不同的特点。日本学界针对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经济犯罪的新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理论。公司犯罪理论、“企业犯罪”论、分析法益论及——经济刑法体系化等一起构成了战后日本学界对经济刑法和经济犯罪研究的演进过程。本文对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9.
论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不同语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坤 《求是学刊》2003,30(6):47-53
生产力概念是古典经济学家以"财富"为核心首次提出的,它由经济学语境向哲学语境转换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新的哲学范式结束了人们在黑暗中对历史之谜的求解。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开,体现的是"为我关系"和"为他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依附论"、"征服论"、"协同论"三个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需要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立新的语境,解构附加在马克思名下的"传统"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巴特勒、齐泽克与拉克劳三人围绕着"霸权逻辑与现代康德主义"的争论把近代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推到了现代哲学的前沿,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难以规避的棘手问题。他们之间所展开的对话和争论折射了现代政治运作中所蕴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张力。巴特勒和齐泽克认为,拉克劳有关霸权逻辑的"空能指"概念无非是康德主义的先天形式加经验内容的现代变种。拉克劳对此给予坚决的回击,并认为其政治霸权概念是一种具体的抽象,而非政治哲学中的康德主义的二元论。相反,巴特勒思想中还残存着诸多黑格尔的本质主义的成分,其"文化翻译"和"述行"等概念不但与其政治霸权的概念不冲突,反而更说明了其霸权逻辑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西方左派的这一争论将有助于深化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疑罪不仅指罪与非罪之疑,而且包括情节轻重之疑、此罪与彼罪之疑以及一罪与数罪之疑。确立疑罪惟轻原则是坚持正义原则、统一司法规则和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需要。疑罪惟轻原则适用的条件是认定有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认定此罪彼罪、罪行轻重、罪数的事实证据存在欠缺。其适用范围大致有三:一是在明确此罪与彼罪的定罪方面,二是同一罪名的罪行轻重方面,三是在一罪与数罪的认定上。  相似文献   

12.
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主要是经济经营领域的腐败犯罪,我国刑法、刑法修正案以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表明,它是以侵犯单位的正常管理制度、公平竞争和正当交易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客体、以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利用职务之便或者违背职责为行为特征、以刑法第163条为引领罪名的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相对应的概念。探讨这类犯罪有利于在司法实务中惩治职务犯罪,保障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腐败,完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网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困境,化解危机。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转变使其原来的个人社会支持网处于严重缺失状态,而在移入地的政府支援力量未及时到场时,两种资源的缺失使得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显。表现为,短期来京者犯罪率高、侵财性犯罪突出、团伙化犯罪倾向明显。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控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城市政府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心理—社会模式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模式,将其运用于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心理—社会模式考察,则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交叉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且心理—社会模式对于治疗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涛  郭景文 《唐都学刊》2013,29(4):123-126
文化冲突导致犯罪是国际化、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犯罪现象,解决文化冲突导致犯罪的根本办法就是树立文化多元化的理念,尊重每一种文化,尊重各阶层文化中形成的文明文化,弘扬主流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腐败亚文化,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杜绝,制度上约束,机制上限定,舆论上监督,同时要有保证高素质的人才涌现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As of 2018, ten states allowed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to carry concealed firearms on campu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much discussion regarding campus carry laws,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link between campus carry laws and crime on campu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determine if campus carry laws are statistically related to campus level crime. Using state-level data for the period 2005–2014 and a fixed effects model,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campus carry laws hav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campus level crime. However, campuses located in states that allow unpermitted concealed carry have lower property crime rates. These results corroborate the findings of prior studies on this topic. Given these results, states should reconsider enacting campus carry law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iven more latitude in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firearms are appropriate on their campuses.  相似文献   

17.
赵微 《求是学刊》2003,30(2):72-76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在构建之初学习前苏联的模式,认为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而俄罗斯刑法理论已经修正了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认为犯罪的外延大于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中没能容纳的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都由犯罪概念加以补充,这一理论进步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但中国刑法理论与前苏联及俄罗斯一样,都把犯罪构成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笔者认为,犯罪构成之外存在诸多影响刑事责任的成立及其程度的主、客观要素;司法实践证明,仅以犯罪构成来定罪而无视其他主、客观要素的价值 ,将不足以支持量刑.构筑合理的犯罪构成理论乃是中俄两国刑法理论走向成熟与发展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issue of ex-offenders who can be identified as having an addiction to gambling; one that has been long-neglected in Hong Kong. It reports on a study in which 378 ex-offenders were asked to assess their gambling involvement.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workers develop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in their work with ex-offenders an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re is further scope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 about the extent of this problem and it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金江  施养劲  朱立博 《社会》2005,40(4):191-216
本文以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人口多样性指数,并将其与288个城市的数据相匹配,检验了人口多样性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多样性是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且这一发现是稳健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即人口多样性通过削弱社会信任水平导致犯罪率的上升。进一步,从地区制度环境和民生支出水平两个角度展开的实证检验发现,产权保护越完善、民众对法庭越有信心,政府在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上的财政支出越高,人口多样性对犯罪率的影响越弱,说明良好的制度和较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具有显著的犯罪治理效应。本文的发现为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各级政府的犯罪治理政策选择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科学把握犯罪治理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信息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的学理研究的类型化,是以信息社会为其研究背景的。信息犯罪的信息性凸显了新的高科技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内在差异。文章立足于其本质属性———信息性,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研究视野下的“就现象论现象”、“以现象名本质”的研究方法。从而将信息犯罪的基本范畴及其内在特殊属性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