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广文 《创新》2014,(1):5-8,13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中国"蓝图构想恰逢其时。文化中国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接地气",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化中国建设要在凝聚中国精神,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凝聚社会道德和构建民族信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石文卓 《创新》2013,(5):22-2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文化创新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厘清文化创新的内涵,明确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文化创新的实现路径,能为更深入地推动文化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维模型、多维空间中的距离理论以及聚类分析方法,采用瑞典"世界价值观研究协会"世界价值观调查(WVS)问卷中的数据,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性、距离以及类型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东欧国家中,拉脱维亚、捷克、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波兰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距离较小;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马其顿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5.
冯海波 《社科纵横》2011,26(3):121-124
上海世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展示舞台。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器物形态、制度形态和国家精神三个逻辑层次,上海世博充分展示了这三个层次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处于国家精神形态层面的美国文化软实力远远领先于尚处于制度形态和器物形态的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构建国家精神。中国在国际上推行的孔子学院,以及正在重庆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红歌会正是构建中国国家精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杨泽宇  邹广文 《创新》2013,(4):23-25,48
在全球化的当代,文化的发展程度反映了国家的兴盛程度,体现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当代中国,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较,文化建设则相对落后,文化创新力不足、大众文化价值诉求混乱。这迫切要求将文化建设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文化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文化创新为前提,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创新的误区亟待走出。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6):138-142
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及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进程与不足,提出将红色文化的四个价值体现融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战略之中,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运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晓云 《社科纵横》2008,23(9):133-135
对青年人的争夺是当前意识形态差异国家的焦点,让青年人认同主流文化是争夺成败的关键.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产生凝聚力、保持自己民族独立性的灵魂.当前中国主流文化的弱化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如果不重塑主流文化,国家将失去竞争力.只有重塑主流文化,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李沛 《学术交流》2007,(6):45-48
当今经济发展下的多元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应抱以理性的态度来正视自身的地区文化差异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与交融,立足国情,弘扬传统,承认并尊重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内核,而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形态的综合国力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扩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既是我们必须应对的考验,也是中国政府需要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杭生 《创新》2011,5(3):124-125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是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学课题指南项目。课题承担者仓理新教授在注重研究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热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子课题,内容涉及旅游文化、网络文化、健身文化等当代我国大众比较热衷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京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聚焦了全球的关注,因此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安全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挑战,虽然尚未构成根本性影响,但我们对此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理想、引领思潮、规范道德。  相似文献   

14.
“屌丝”“国民老公”等网络热词在网络空间爆发,毫无遮拦地表达出网民对权力、声名和金钱的崇拜感、饥渴感.此类网络热词的流行构成了中国媒介文化的新景观——贱文化.该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强势崛起,并藉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呈现向现实生活蔓延的趋势.运用话语阐释学的方法,尝试厘清中国媒介贱文化的发展谱系,剖析媒介贱文化的本质内涵,认为这是一种颓废而奴性、媚俗而绝望的后现代文化.基于对媒介贱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提出消解贱文化话语及其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国家文化安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大舞台,面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文化安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9,(7):57-6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通、增进了解也变得日益重要。涉外文化旅游是增进文化了解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对陕西涉外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研究对促进陕西涉外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陕西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岩 《学术交流》2006,(11):48-51
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必然更加突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等,是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安全新课题时应该关注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梦阳 《社科纵横》2013,(1):235-23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行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建设文化强省和"幸福广东"的重要工程之一,它的实施对文化强省和"幸福广东"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5,21(1):51-55
现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因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对于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企业必须培养其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意识和崇尚道德的价值追求 ,恪守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基本形态有三个:文化交流、制度输出、价值观传播。文化交流属于表层的、最常见的文化外交形态;嫁接美式政治经济制度属于美国文化外交的中层形态;传播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属于核心层的文化外交形态。这三种形态紧密联系,共同搭建起美国文化外交政策的有机体,成为实现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事实上,美国也的确把文化外交当作谋求"文化霸权"地位的有效手段;而以"文化霸权"为目标的美国文化外交政策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在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