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文化界流行着一个新名词“新人类”,自由国民社甚至将它评为一九八六年“流行语金奖”。有些青年读者来函,希望对该流行语予以解释。为此,我们请本刊特邀作者岩佐昌暲助教授撰文回答。  相似文献   

2.
荐书     
正一起阅读·让好书上榜·引领畅销本栏目欢迎各出版社、出版商及作者、读者推介新书、新作。联系电话:0431-88600080E-mail:happylyy1@126.com叶读报纸的人曳作者院罗伯特窑谢塔勒出版院天津人民出版社生活像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看着我们一次次离别和一点点成长。我们的情感在生活波澜的激荡中起伏浮沉,用力托起良心与欲望碰撞出的生命浪花。  相似文献   

3.
荐书     
正一起阅读·让好书上榜·引领畅销本栏目欢迎各出版社、出版商及作者、读者推介新书、新作。联系电话:0431-88600080E-mail:happylyy1@126.com叶上流法则曳作者:埃默·托尔斯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编者寄语     
《社会》1994,(9)
金秋永远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今秋也是《社会》的丰收之年。在绕过险滩之后,我们相继推出“人际交往”、“热点聚焦”、“精萃总汇”等一批颇具个性的新栏目,“理论探讨”、“社会报告”、“观察思考”等传统栏目也正推陈出新,“编读往来”将我们与作者、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大读者从《社会》中有所收获,我们亦从读者的来信中汲取营养,得到启迪和鼓舞。 社会,是你我生存的舞台,奋斗的空间。而《社会》则留下你我对人生、对社会、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不绝的思索和永恒的憧憬。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机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我们的社会大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为地球村的长期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6.
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将以巨大的冲击力改变以往的文学价值体系,原来扮演“批评家”角色的人们正下降为读者。由于“解读”代替着评价,批评家实际上放弃了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职责:对作家、作品价值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荐书     
正一起阅读·让好书上榜·引领畅销本栏目欢迎各出版社、出版商及作者、读者推介新书、新作。联系电话:0431-88600080E-mail:happylyy1@126.com《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作者:小令君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荐书     
正一起阅读·让好书上榜·引领畅销本栏目欢迎各出版社、出版商及作者、读者推介新书、新作。联系电话:0431-88600080E-mail:happylyy1@126.com《甲马》作者:默音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马,即上有祈福神像的木刻版画,云南人祈祷平安所用。弥渡谢家另有一套秘传的甲马纸,唯有家族中一部分具有“梦见”之力的人才能够驱使。谢家人以甲马窥见他人的过往,为人疗心伤,解心结。十九岁的男孩谢晔从云南到上海,寻找生下他后即抛开家庭回到上海的生母。谢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复旦大学退休教授苏怀  相似文献   

9.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10.
本刊寄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站在季节的又一台阶,让我们深深道一声:亲爱的读者,新年快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1993年,在社会各界的热情鼓励与支持下,《社会工作》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探测社会趋向,研究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成员”的宗旨,着力追求理论探讨的深刻性、研究社会问题的现实性与超前性、剖析社会现象的可读性。始终致力于奉献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精神食粮。刊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借此机会,我们要向曾关心支持过本刊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读者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归入为“接受理论”,并对这个理论范畴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论述和评估。各派学者侧重于在文本、读者以及两者关系等范围内寻找文学解释的必然性,但忽略了来自作者意图、创作时代方面的规定性,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作者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个过程,大致分为语言译解、审美体验、审美分析和综合、审美评价四个阶段。作家、文本、读者这三者及其关系,以及由作家和读者为媒介引入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精神,从各个方面规定着自由的文学解释,为阅读指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今年第一期上,登载了读者林玖一的来信,就时下国人的混世现状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大量的来信来稿,他(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者来稿的踊跃和地区波及面的广泛使我们欣慰地感到,这次讨论是抓到“点子”上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我们社会中滋生“混”的条件依然存在,“混”的现象也就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然“混”的讨论毕竟是要暂告一个段落的。我们期待着亲爱的读者继续给我们出类似诱人的题目,让那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丑恶现象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中丧失其生存的土壤吧!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过:“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神曲>的辩护》)虽然难免偏于一隅之嫌,但绝不是毫无道理。研究这个写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作品和作者其人,沟通思想感情;又可以使作者洞察读者的心理态势,提  相似文献   

14.
本刊自从1984年第4期发表汤丽琴同志的“一位‘大姑娘’的独白”后,不少报刊予以转载,本刊编辑部也收到了转交作者的许多来信。为什么社会各界对此反应这么强烈呢?这是因为这个“独白”是那么真挚、朴素、清新,象一泓秋水,使人窥见了一个大姑娘复杂微妙的心灵。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以使有关方面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要太简单化了。本期摘要发表读者对“独白”的反映,并请汤丽琴同志再作一次“独白”,把大姑娘的情思全部倾泻出来,因为一次“独白”实在是言不尽意的呵!“独白”不是逻辑严整的理论文章,也不是官样文章式的演说,所以我们对原稿基本不作修改,让它以其本来面貌与读者见面吧!  相似文献   

15.
邴瑄 《学术交流》2007,(8):144-145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了“异化”(fore ign ization)和“归化”(do-m esticati  相似文献   

16.
如所预料,《时间与叙述》是关于解释学的。更确切而言,利科试图描绘出“一套行为方式,作品借助它能超越晦涩深奥的生活、行为和感受,而读者从作者那里接受它并因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在此“改变”一词是关键。在《隐喻的规则》一书中,利科认为,隐喻改变了我们观祭世界的方式;同样,他在此三部曲中提出,叙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一改变的力量把读者的世界与文本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产生与诗性的语言(事实上是所有叙述)相关联;其源于我们的现实存在。在《隐喻的规则》中,  相似文献   

17.
书讯     
读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印刷品和传播媒介的影响,但是调查表明,许多报道或研究成果在不同时期是自相矛盾的。《真相与谎言》一书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向读者们介绍了如何衡量研究成果的可信程度。作者指出,公众对作者的畏惧和敬仰心理很容易使读者误入歧途。报刊上登载的署名“××博士”的文章很难使读者们产生疑问。因而,知识贫乏或头脑不灵活的人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新书简介     
为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国外学术著作的相关信息 ,从 2 0 0 5年开始 ,本刊将介绍国外图书的内容分为三个栏目 ,即“书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新书目录 ;“新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部分新书简介 ;“书评”———国内外学者对于国外学术著作的评介。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栏目的设置 ,能更好地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也衷心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和要求 ,以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今日语义学是否实现了早期语言哲学家关于建立一种严格的、科学的的理想语言及关于这种语言的意义的严密理论的理想?这是许多读者都关心的问题。本文便向读者回答了这一问题。本文是作者游学美国之后写就的。文章通过对“真理问题”、“内涵问题”、“意义的结构”等具有代表性的论题的评述,向读者勾勒了英美语义学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