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冯从吾为晚明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关学在明代的集大成者。其学术特点是继承了关学重会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远接孔孟之真精神,近将程朱陆王而一之,而“其于异端是非之界,则辨之不遗余力”。冯从吾对道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批判,其学术观念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是完全成立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客观,不科学,因为他看不到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是冯从吾区别于其他理学家的一个学术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一分为二地科学客观全面地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理解道家思想的消极历史影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对治心学的玄虚荡肆,明代关学家冯从吾主张本体工夫统一,非常重视儒家内向的心性修养论.对于如何在深刻反省自家内心的心性工夫中彰显“善性”“善心”本体,冯从吾继承发展了儒家向内的“求心”工夫,收敛精神的“内省”、“自反”之功,援引朱子学“居敬”、“主静”的心性工夫.内向心性修养论是明代专制腐朽统治的理论产物,也是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成了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相统一的"善政"思想.胡锦涛"善政"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形成的,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以及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实践基础.胡锦涛"善政"思想蕴涵着深刻的人本精神,强调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必须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人的实践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吴学兵 《唐都学刊》2008,24(4):43-46
在道家德育视域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是从课程观的角度做思政,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有机结合.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资源,挖掘其思政内容、发现课程育人重心、思考育人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课堂,实现无缝衔接,对当下"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德育""美育"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的路径,以期在微电影创作课程当中逐步实现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6.
陈泽勤 《探求》2000,(4):15
邓小平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关心教育,重视德育,先后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了关于德育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了富有创见的德育思想。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德育地位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德育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二是“德育目标论”——德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育“四有”新人,并围绕着“四有”目标提出了德育的具体内容。三是“德育方法论”——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邓小平德育思想这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德育方法论     
程建平 《社科纵横》2005,20(2):190-192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德育方法具有完整的体系,总体上由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方法与思想调节方法构成;德育方法选择要突出思维规范,有助于增强受教主体的道德情感和信念;只有让受教主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理想人格才能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苗苗 《创新》2013,(4):102-104,117
传统教化思想以"上施下效"为主要途径,以"内圣外王"为核心,是集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特征于一身的概念。实现深刻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汲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促成"显"与"隐"、软与硬、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12,28(6):18-22
冯从吾与邹元标在讲学实践中,共建首善书院,共主讲席,以忠孝大义相劝勉,以挽救正道人心为使命;在政治上,二人志同道合,持正不阿,犯颜直谏,并为世重;在学术上相与切劘,共修学业,学术同一,为名世真儒。冯从吾与邹元标的学术交往,是关学与心学学派之间互动关系的典型范例,表现了关学与东林学派学人坚持正义与真理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丘耿宗 《探求》2001,(3):48-50
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状况,源于对德育对象主体性地位的"藐视"和德育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具体的德育必须关注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实践,实现"知行如一",加快德育的"内化"和"外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3,19(1):95-97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拆毁于天启六年(1626),创始人是关学大师冯从吾。依性质而言,属于民办官助之列;依时间而论,只有短短的17年;依规模而讲,虽不能与官学相比,但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学富德高的执教名儒,却使官学望尘莫及。书院求学者多达数千人,成为北方一所影响巨大的讲学机构和学术传播中心。究其原因主要与书院实行的"德教为先"的教学思想和"务戒空谈,敦实行"的教学特点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葛喜平 《学术交流》2004,(9):168-173
德育是目标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德育的有效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难度,这些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运作系统相关要素的模糊不定或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神;在德育实施方法上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与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以期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形成内外协调一致的合力体系,从而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宏钊 《社科纵横》2014,(10):173-17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职院校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透视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剖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探索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10):128-132
就德育观而言,对"主体-客体论"理论预设、"双主体论"理论预设和"互为主客体论"理论预设进行学术反思,使得具有"理解网络"、"视界融合"和"共生意识"性质的交互主体性德育观成为可欲的课程范式。在交互主体性德育观的视域下,经由"对话"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视界融合"、知识探究者角色定位及其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者角色三种建构路径,亲历性课程范式得以确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6.
李娅萨 《生存》2020,(4):0050-0050
随着我国对青少年德育教育重视逐渐增强,构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为一体的德育网络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参与到思政课中,从多层面构建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学校、家庭合力育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进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冯国泉 《求是学刊》2005,32(3):49-52
"反"的辩证范畴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事物都是在相反相成中变化发展的.具体到治国用兵中,"反"就成为一种深刻的智谋."反"的思想源于老子对于自然和生活原则的深刻领悟,为施政用兵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虽然马克思未曾明确而系统地阐发正义理论,但我们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思想内蕴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而深刻的透析中。尤其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非正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扬弃异化、废除私有制正是实现正义诉求之途。从对正义问题的探求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科学性基础以及价值性诉求。  相似文献   

20.
储著斌 《社科纵横》2013,(7):157-161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德育,在"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开展总路线教育以及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加强,通过确立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方针、规范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召开1955年全国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得以推进。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强调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为现实基础,以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以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为基本形式,以改进大学生课外活动增强思想性为有效途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德育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布的16号文件,更是对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批判继承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