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林志彬 《社科纵横》2012,27(12):5-7
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中共政党文化,有利于强化主文化的支配地位、消除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抑制反文化的滋生蔓延,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创新发展四个维度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性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与转型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和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其政党文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政党文化的视野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问题,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价值观念的普世性、思想理论的创新性、组织的团结统一性和行为作风的模范性。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成功是与其先进政党文化的成熟相同步的,是其先进文化对全社会进行文化引领并逐步获得认同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建立文化自信.该文结合文化自信的社会大背景,探讨如何在新时期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发挥传统文化工作坊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出三条措施:吸收综艺创意、倡导鉴赏优秀影视作品和传统戏曲、鼓励创作.  相似文献   

5.
政党治理系统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两部分构成.其中硬件要素包括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软件要素涵盖政党文化、政党执行力、政党核心竞争力等.政党治理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本文主要就政党文化、政党执行力等几个软件要素与政党组织规模这一硬件要素的内在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火金 《浙江学刊》2012,(2):220-224
海洋是自然地质的产物,海洋文明在人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环境等种种问题不断凸显,海洋文明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海洋是一个普遍关联的生态系统,海洋文明及其海洋文化建设基于“场域”的视角,在自然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取得平衡,以利于人类永续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树立“文化场”理念,全面整合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场效应,增强海洋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深化拓展海洋文化功能,在国家海洋战略及其文化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党民主制度并非解决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问题的灵丹妙药.斯里兰卡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实行以政党竞争为核心的多党民主制度,导致了政党的民族主义化和民族冲突的激化.  相似文献   

8.
论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浩元 《探求》2006,(2):61-65
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建设是在企业等其他组织中广泛应用并且获得成功的管理理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需要自觉地、系统地运用这一理论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6):26-3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关系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是政党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严防"庸俗化""虚无化""形式化"倾向,从载体、形式、方法和行为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继承与发展""建党与治党""自信与自觉""固本与消浊"相统一的党内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以"阶级斗争文化"和"社会主义的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这种政治文化来源于毛泽东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建立一个纯粹由工人阶级构成的同质性的社会共同体.在建立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中,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元化的政治文化,这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邓小平则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社会阶层共同来建设.所以,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形成了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合"型政治文化.从积极方面来说,政治文化的变迁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这对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慧 《探求》2012,(6):88-94
党建文化是党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党建文化的历史渊源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催生和外来文化的推动,更有政党自身规律的呈现,新时期精神家园的缺失和信仰的缺失呼唤党建文化。因此,我们应坚持传承党建文化,适时对党建文化进行整合,建构富有特色的党建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所建设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一个世界文化贸易强国.要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必须建设一个既立足中国国情和综合国力,又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变化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它主要包括建立培育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市场主体、形成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空间布局、确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目标市场、创新对外文化贸易的制度、参与新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制订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农村法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直接困境是现代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的冲突、城市法文化与乡村法文化的对立、西方法文化与东方法文化的背离,从静态文化现指引下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到动态文化观理念下的文化多元不同而和,实现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超越自身是对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进行哲学思辨的一个必然结论.s型理论指引着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的路径,形成了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的逻辑架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农民参与的三元互动模型将成为我国农村法文化实现不同而和理念下衍生与演进路径的主体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温朝霞  杨师帆 《探求》2013,(2):89-96
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气度和风范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州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体现了广州对国际大都市发展格局的“文化自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方式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企业文化有如下特征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次,它具有其他管理理论所不具备的深刻性.再次,它是企业家文化.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西方企业文化论者谢恩的论述揭示出某些规律,为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实践原则;学习原则;发展原则;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重在企业家原则.  相似文献   

16.
首都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都文化是立足于首都价值所提出的国家文化代表性概念 ,是对北京文化含义的拓展和清晰化。它源于首都的城市地位 ,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建设首都文化是首都文化人的神圣使命 ,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视软件建设 ,以观念、纽带、环境、结构建设为切入点 ,充分抓住重大国际文化活动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苗伟  李金花 《社科纵横》2011,26(5):126-129
人是文化环境的主体,在文化环境面前,人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环境是人直接面对的文化境遇,它既是人生存状态的集中反映和整体展示,又是人进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必须担负起文化环境优化的使命,通过各种创造性实践去优化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赖明谷  徐彩球 《学术交流》2003,2(9):117-120
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有一种能为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为依托,去化解矛盾,整合思想,凝聚人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文化———邓小平理论;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政党文化———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我们还迫切需要一种民本的、大众的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所需要的这么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更具民间性、广泛性和受众性,其价值将在今后的岁月里得以显扬。  相似文献   

19.
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时段.梳理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老舍的创作和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历兰 《学术交流》2008,(2):176-178
在当代中国,从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从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变的开始;而和谐文化论的提出,则标志着在认识上从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变的大体完成.和谐文化论揭示了建设文化的主题和总特征是建设和谐文化,而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