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提出十几余载,建设事业究竟如何,可以从世界大学评价的结果体现出来。本文依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报告(2013—2014)》的排名及得分结果,总体分析了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地位,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进入世界前300强的14所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众多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较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大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往评价实践基础上,本次评价从4个方面进行创新:拓展评价对象、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分类评价以及注重声誉影响。对全国2 524所高校的竞争力进行评价,重点分析了地区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8个榜单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各地区本科教育竞争力的差异较大,排名相对稳定;一流大学排名变化较小,一般大学和民办院校发展较快;重点大学的投入和产出明显增加,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各类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提高专业优秀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了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间,部分中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研究表明:中国高校科研论文产出量具有一定的整体实力;高校进入ESI数据库排行的学科数逐年增加,具有一定的科研发展潜力;高校论文被引频次虽有进步,但排名相对落后,科研影响能力亟需提高;中国高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热门论文,但是数量较少,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竟争力。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形成路径和成长机制 ,最终体现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校内之间、大学与政府之间和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竞争 ,也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ESI是基于SCI和SSCI的统计数据库,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评价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受到了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文章讨论ESI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评价中应注意的六大问题,如ESI的成果分配方式与国内的通行分配方式存在差异,ESI的不同检索方式获取同一评价目标数据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等.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在实践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如要精准把握ESI中各指标的内涵、结果显示、基准线及阈值标准、检索方式,要更加重视高水平论文和拔尖人才的发现等.  相似文献   

7.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时性概念,也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回应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对标国外先进大学的涵义,更体现出奠定我国大学发展基础、超越和引领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目标。本研究选取了ARWU、THE、QS、RCCSE、USNWR五个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评价体系,通过消解一级指标中各评价体系的价值偏好,运用比较二级指标中的指标权重和全球可比指标权重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认识,国内外不同的评价体系将全球可比指标看作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量的可比性指标关注超过了其他类属,质性与主观性评价指标具有文化性差异,教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在中国大学从跨越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进路上,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注重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协调;客观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协调;大学质量与大学内在逻辑合理性的协调;科研能力评价与育人功能评价的协调;强、弱功利性评价的协调。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应当警惕唯数据与唯排名的思维,坚守求异发展作为大学本质,兼顾学术市场与大学变革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有许多项大学排名,但各个排名的依据、做法和结果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利用各项排名结果,文章以两种著名的世界大学排名:U.S.News发布的"世界最佳大学"排名和西班牙网络计量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大学网络排名"为对象,深入分析和比较两项排名的指标、权重、数据来源和结果,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世界大学综合竞争力和网络竞争力之间相关性并不高;但是,综合实力表现较好的学校其网络表现不会很落后,且有相当一部分顶尖大学的网络排名亦表现很好;网络排名有一定的特色,是对综合竞争力排名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旨在通过排名考察“世界一流大学”概念和内在涵义。排名结果显示,英美两国大学仍位列榜单前列。亚洲大学在此次评估中表现不俗,中国清华大学在排名中上升明显,排名第49位,跃升7位。  相似文献   

10.
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自主与自律是由大学组织属性决定的相伴而生的一对范畴,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愈加密切,两者之间更是相依而存且缺一不可,否则大学很难办也办不好。本文在分析讨论大学何以需要自主办学和何以需要自律办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大学的自主和自律均是确保大学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忠实于社会责任之大学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传统、功能定位和管理架构最为重要的法定表述和综合限定。一所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也是该大学总结历史、凝练特色和筹划未来的研究过程。制定大学章程必须在普适与个性、现实与理想、国际与国情之间寻求到恰当的平衡点,继而构建和凸显大学精神,并探索我国大学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创业型大学兼具创业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与希望,是能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机构。在分析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业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新性、抗风险性、向知识资本转变、主动进取的创业文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同时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转型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萌芽于12世纪的欧洲,然而研究型大学创始于17世纪的德国,1694年哈雷大学的建立开创了现代大学之先河,运用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强调了研究和学术自由;1737年哥廷根大学的落成,促进了现代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建立,使研究型大学模型初具;创立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教育的新纪元,学术自由和教研结合两大原则正式确立起来并成为现代大学的显著特点,研究型大学从此兴起。研究型大学是德国社会的独特产物,是在一种适宜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大学。因此,对研究型大学在德国兴起进行历史考察,无疑会加深我们对研究型大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理念及其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时代精神 ,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革 ,大学理念的创新是大学制度变革的重要条件。在当下大学理念的讨论中 ,应反本开新 ,消解普适主义追求的倾向 ,超越“内在逻辑”与社会对应的思维模式 ,满足大学理念变革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大学科学发展的潜在性、源头性、关键性、难以量化的因素,它对大学发展与完善发挥着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时期大学精神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大学的大学精神也不同,就是同一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大学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先进性、凝聚性等基本特性。大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独立、自由精神,科学、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途径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学术犬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18.
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构建和谐校生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战略选择及调整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主动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具体途径,力图为高校依法教育管理学生、构建和谐校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