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中西部地区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之任务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妇幼保健、生殖健康等服务工作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 ,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在致力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 ,还应尽快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并于80年代初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成为计划生育的一项中心内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执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93年的18.09‰;人口自然增长率则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5年的10.55‰。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十二亿人口日”推迟了整整九年(1995年2月16日我国人口达12亿)。以1973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实行计划生育的20多年间,我国人口少增加了约3亿多人。“九五”期间,我国力争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10.83‰以内。从总体看,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是这个低水平是很不稳定的。在广大农村,尤其比较偏远的地区,人口仍呈较大幅度增长,如西部地区目前人口出生率每年还在20‰以上。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但农村已婚育龄夫妇较普遍地生育第二胎,少数甚至第三胎、四胎,这种现象称之为超生。超生是与计划生育所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背道而驰的。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有人口12亿,其中有9亿是农村人口,农民收入增长得快慢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目前,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是大量的城市工业品积压,产品滞销。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收入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不仅没有和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同步增长,而且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没有发挥它的潜力。。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民收…  相似文献   

4.
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普及,我国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人口出生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基本上保持着解放前的水平,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旧中国,导致我国人口从一九四九年的五亿多猛增到目前的近十亿,约占世界人口四十二亿的近四分之一。即使从现在起,按农村百分之八十,城市百分之九十的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计算,到本世纪末又将出生大量人口,抵销死亡人数后,还要增加二亿人。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5.
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后期,在人口问题上的一场论战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完成控制人口的任务是大有好处的。五十年代后期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战,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在历史转变中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旧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高出生率(38.9‰),高死亡率(27.6‰),低自然增长率(11.3‰);近百年来,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每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更低(2.6‰左右)。解放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九五三年六月公布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已超过六亿。同年,内务部根据对29个大中城市及个别省、县、区、镇、乡、村的调查得出,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7‰,死亡率为17‰,自然增长率为20‰。实际上,人口增长率比上述统计数字还高。就上海市而言,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0‰以上。就全国而言,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中,每年增长也在22‰左右。可以这样说,解放后,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高出生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逼趋势。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主要劳动人口)向非农业或城镇转移。这一点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基本相同。至于农业人口转移的条件、速度和规模必然涉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规模和容量。这方面,不同的国家是不一致的。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同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第27条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本文旨在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加以探讨,主要分析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等问题,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似乎是一个影响到农村和城市间进行迁移和人口出生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教育和迁移之间的关系看来要比教育和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现有的经验证明,教育对劳力流动的影响(即通过其对较高收入的预期影响)要比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更加直接。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调查国统人我国七十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二十余年,这项政策在我国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199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我国农村86637万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4...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人口总量增长、未来老龄人口和劳动人口三个预测模型,通过SPSS软件拟合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发展曲线,及劳动和老龄人口历年增长率的曲线方程,得到预测未来人口总量、老龄人口和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发展趋势。预计在2026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142010万人),这与国家人口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接近。根据计算的结果,结合修正的道格拉斯模型,讨论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城市失业率逐年增长、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放慢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即“放慢人口城市化论”;第二种观点认为,鉴于当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又面临农民收人增幅大幅回落,“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即“加快人口城市化论”;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城市化进程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即“适应人口城市化论”。对此问题,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我国应加速…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城市化过程的长期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有亿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其速度和水平如果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或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我国既有五十年代来城市人口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否对家庭生育意愿产生影响,是当前较少触及的问题。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采用人均GDP与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经济增长对人口生育产生影响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研究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对家庭生育意愿确实产生了负作用;G 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快速增长的确是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并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也显示出二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日益加快.据我国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700多万,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增加了2500万,8年增长35%,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同期总人口增长12.45%).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63%上升到1990年的8.59%,增加0.96个百分点.在老年人口中妇女已超过“半边天”.老年妇女同老年男子一样,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用1985-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人口增量结构分解并分析各部分年度发展趋势,得到如下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因市镇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地域的重新划分而增加的城市人口年均占城市人口总增量近40%,高于自然增长和城乡迁移占比,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及后续发展困难;自2005年之后,城市人口增长构成逐渐趋向合理,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趋稳,城乡迁移则构成了城市人口增量的主要部分,其中农村人口的非户籍城乡迁移所占比例呈趋增态势,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转向市场导向的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2009,(12):8-8
1798年,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一书中预测,人口增长最终将超过食物供应增长。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在急剧下降,从法国、英国席卷整个欧美。现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甚至是印度这样喜欢多生孩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也正在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水。目前全世界一半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为2.1或更低,专家预测,2020年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都将下降到这个数字之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7-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死亡率、教育投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效应.从区域层面看,死亡率、教育投资、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均为正向效应;出生率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均有负向影响;健康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负向效应;非农产业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效应也为负.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是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大量涌现,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由于美国国情特殊,其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式也很独特:1880年之前,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外国移民奠定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本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以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迅速增长,美国人口流动趋势呈现出多向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其人口来源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农民.通过对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农村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影响力进行了量化考察与关联度上的实证研究后发现:汉口城市对其周边农民的吸引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凸显出来;战乱与天灾对汉口人口增长的影响具有时间性与地域性的限制;战乱与天灾相较,前者对汉口人口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与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的影响,多数时间内是相互交织共同产生作用的.不过,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对于汉口人口增长的影响力更为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出生率数据,运用Moran’sⅠ指数和泰尔指数,对人口出生率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出由东向西增强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即东部地区出生率低,西部地区出生率高;我国人口出生率空间聚集性显著,高-高型主要聚集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华南地区,低-低型主要聚集在内蒙古、河北、吉林等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域差异显著且差异性逐渐减小,表现为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受北方地区差异的影响。根据该结论,可以更好地制定我国区域人口政策,缩小人口区域差异,提升生育率。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我国农民收入缺口形成的深层原因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每阶段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收入结构中潜在农民收入水平,与每阶段事实的农民收入水平之差,定义为农民收入增长缺口.90年代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缺口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有三第一,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农业的轻视;第二,改革前城市偏向超重工业化战略,改革后城乡无差异统一的工业化战略,而没有采取"亲农化"农村工业化战略;第三,90年代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益格局变迁,政府--市场--农民三者间,农民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