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首先将传统声训按其作用分为五类,然后依次分析各类声训同训诂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传统声训的作用并不都是训诂;有的作用虽然是训诂,但并没有创造新的训诂方式,而只是用"互训"的方式表达了训诂学者在训诂活动中通过因声求义得来的成果.最后以"附论"的形式指出第三类声训即推源的声训虽然也不是训诂,但它到了后代却具有间接的训诂作用,并对这种作用的由来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于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辩证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只注重形体,而忽略声音,或望文生训,或不知贯通,易简之理既失,大道遂多歧亡羊。为矫正此弊,清代乾嘉学者才不得不反复申言“训诂之旨本手声音”,“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然而,倘若由此而走向一种极端,唯文字声音是求,全然不顾汉字形义关系的一般约定俗成性,不顾汉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性,那就必然要走火入魔,闹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训诂新解"的笑话来。  相似文献   

3.
郑氏首揭"就音求义"的训诂原则及其广用声训推源与系源的训诂实践,在训诂学史及语源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注疏类作品中他的声训成就首屈一指,无人可及。  相似文献   

4.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兴盛时期。东汉郑玄是其奠基者之一。从《毛诗笺》我们可以看到郑玄对中国训诂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一种训诂体式,创立一个训诂流派;实践随文而释、因文为训的训诂原则,保存字词的古义;以声音贯穿义诂,实践了形、音、义的统一;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类比释义的语义关系及类比的原则与范畴任胜国历代训诂学家在二千多年的训诂实践中,创造运用了许多训诂方法。除了依据形义关系、音义关系解释词义外,还注重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对比,证其同,较其异,达到探求词义的目的。类比释义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如《春秋·隐...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 ,在当时来说 ,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 ,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 ,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  相似文献   

8.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之为言”是专用于声训的训诂术语。本文征引先秦及秦汉之际文献中的用例,说明“之为言”不仅用于声训,也用于义训,且用于义训的比率也是不低的。结论是:在先秦及汉初,“之为言”是一个既用于声训又用于义训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0.
戴震在训诂方法研究上的成就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及六书在训诂中的作用,提出了“以字证经,以经证字”的训诂原则和方法,为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戴震又是一位哲学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他强调对规律的探索,重视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方法的运用,并强调实证的重要性。他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他在训诂学研究领域所赖以取得成就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