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部族土地崇拜的观念和祭祀仪式是丰富和复杂的。姜女原履大人迹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周人对土地神的崇拜。原始周人的土地崇拜是与稷谷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古公父时,周人在渭水平原“乃立冢土”,建立起文明时代“社”崇拜的初级形式。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分封制的需要,周人建立了完善的社祠体制,并形成了具有血缘和等级色彩的土地崇拜形式。周人社祠体制中体现出的血缘色彩,源自周人以人类的母子关系来认识土地和稷谷之间关系的神话观念,因此,周人的土地崇拜观念,既包含着对土地神的崇拜,也包含着对部族始祖神的崇拜,还包含着对稷谷之神的敬意。这种多重意识的整合,构成了带有周部族文化特色的社祠体制  相似文献   

2.
土地崇拜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追溯先民对土地神崇拜以及设坛祭祀地礻氏神和社稷神求取庇护的渊源,并以时间为线索,对从周代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地礻氏神与社稷神的性质、功能以及相互间演变、交织关系进行阐述,指出不同时期地坛与社稷坛二者祭祀对象的区别所在,并分析京城出现“北郊祭地”、“国中祀社”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王鹏 《东方论坛》2008,(6):32-36
《希伯来圣经》是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犹太教的圣经,体现出了强烈的一神观思想。然而这种一神观念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后,在迦南当地宗教观念及埃及一神思想的影响下,出于民族凝聚和生存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一神教。  相似文献   

4.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青铜直目人面像的历史文化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巴蜀古史和古蜀族群的相关神话,可以认为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直目人面像是人类对远古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记忆,是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混合物,既是对烛龙神话和蜀王传说的历史记忆,也是原始图腾和宗教祭祀的遗沉,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在以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旨的同时,又保留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某些原始意味,展示了人类从自然崇拜向拟人形态的社会神崇拜过渡的中间形态所应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条件人类的原始社会,是没有宗教的无神的世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由于人们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又受到当时低下的生产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周围世界复杂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对严酷的自然力量的压迫无能为力,于是便企图用祭祀和祈祷的办法,把造福免灾的希望,寄托于渺茫的神的意志。“人格化”的神和他们代表的乃是最早产生和形成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人们一般把它们叫作拜物多神教,又叫作“自然宗教”,如西藏  相似文献   

8.
由巴蜀古吏和古蜀族群的相关神话,可以认为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直目人面像是人类对远古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记忆,是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混合物,既是对烛龙神话和蜀王传说的历史记忆,也是原始图腾和宗教祭祀的遗沉,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在以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旨的同时,又保留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某些原始意味,展示了人类从自然崇拜向拟人形态的社会神崇拜过渡的中间形态所应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精神自由的代表,具有自由自在、自至而成、自然而然、自性逍遥的特征。“神人”观念在被道教用来深化方士的神仙思想、构建游仙思想时,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由于道教理论基础的先天性不足和宗教实践方式的可验证性,游仙思想最终走向了破产。但“神人”观念却由此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对魏晋时期的精神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土地崇拜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追溯先民对土地神崇拜以及设坛祭祀地祇神和社稷神求取庇护的渊源,并以时间为线索,对从周代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地祇神与社稷神的性质、功能以及相互间演变、交织关系进行阐述,指出不同时期地坛与社稷坛二者祭祀对象的区别所在,并分析京城出现"北郊祭地"、"国中祀社"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说绮靡     
“绮靡”是中古重要的诗学概念 ,是对五言诗审美特征的体认。它既指诗的形式美感 ,也指诗的质性之美 ,二者的分与合关涉到中古诗学、诗风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13.
西安话遇通入摄知系字有[pfu]和[tsou]两种异读形式,其形成与历史上金元战乱导致的长安人口重建有关,是由晋南移民方言与长安当地方言接触、叠置而成。根据关中、晋南方言遇通摄知系字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和有关历史移民的文献记载,可推断[tsou]为长安本地方言固有的层次,[pfu]为晋南移民带入的外来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中论立足于中庸的核心理念“中”,选取中庸的执中、和中、权中与现代方法论的对立统一、分析综合、质量互变相对接、联姻、结合而生成。它要求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对立面的统一时,求中同(统);在运用系统论进行分析后的综合时,求中合;在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量度变化时,求中度。这是一个新方法。它使对立统一、分析综合和质量互变摆脱二元思维定势,走出“突变哲学”困境,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同时,使中庸进入中同(统)、中合、中度的理想状态,实现了现代性转化,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我国企业的大部分,但融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软肋,资产证券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中小企业可以对应收帐款、具体项目和知识产权等资产进行证券化,同时要求政府在立法、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以及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提供政策配套。  相似文献   

16.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贵州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将企业信息化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入手,使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语法理论认为人类大脑中天生具有一套普遍的原则和受限制变化的参量来控制儿童的语言形成并成为人类语言的核心内容。这个原则和参量设置模式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普遍语法中的参量在第一语文中的设置位置和在第二语言中的有效性和再设置情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对生育健康的研讨置于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时空背景下,认为生育健康从提出、认同到履行的15年间,各国都在积极响应并努力践行,但伴随千年发展目标的确立与履行,对生育健康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