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孤、寡人、不谷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渌先生在《中国语文》八三年第四期撰文,题为《孤、寡人、不谷新诠》,对《辞源》、《辞海》等辞书和一些教科书注释“孤”、“寡人”,“不谷”为“王候自谦之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夏文认为:“孤、寡、寡人,本当解释为‘独一无二’也就是‘天无二日,人无二王’的意思”,“不谷,实际是‘不谷食’。‘不谷’作为王侯的自称,并不是什么谦虚,和孤、寡人一样,同样是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至高无上。”(按夏文述及,“不谷食”有“不吃带糠壳的粗粮”之意。)为此,笔者想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奴"本义为"罪人",不分男女, 析言则男为"奴"女为"婢";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对称之词,多表对男子的爱称;唐五代时,可作男女自称的谦词;宋代以后,"奴"则多用于妇女自称之词,为贱称.方言中称"奴"者众,至今仍在各方言区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多个政权,由借用汉朝后裔之名立国到自称"中国",逐步对汉族的正统论提出挑战。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自称"中国",从以占据中原为准,到以文化上的代表自居,不仅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也使得"中国"一词超越狭隘的华夷之辨、族类之别,成为中华民族自我历史文化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民国重修《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卷一非朱熹佚文.一、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以下称《世谱》)共载十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以下称《族谱》)只是一世至六世"一以朱子定本为正";二、《世谱》各支全录,《族谱》七世起只记朱振后裔;三、《世谱》一定载朱然支派,《族谱》未记朱然支派;四、《世谱》不会自称"公",更不会称子为"公",《族谱》不仅称朱熹为"公",而且还称其子为"公".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拙作《〈尚书〉“弗”字用法研究》的姊妹篇。试图运用比较法把《尚书》的“朕”字进行词义比较和语法比较。词义比较说明“朕”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原初并非只是君主自称,非君主也可以自称,但在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典籍,特别是《尚书》里,很多是君主自称。“朕”与“身”同音共义,表自谦,君主自称近似“孤王”,“寡人”,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后便把“朕”据为君主自称。但在方言里还微弱地保留着“朕”的原始用法。语法比较说明“朕”作主语比作定语为多,作定语又以作及物动词后面的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宾语的定语为主;“朕”一般不作宾语。从表数看,“朕”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相似文献   

6.
上古曾称天子所居之处为"县",进而扩而大之,将整个国家也称为"县",以"县官"指天子;"官"有国家义,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因此由"官"又引申出天子义.对"县官"、"官"二词的天子义,现代一般大型辞书往往只停留于前人的识断,释义未周,皆当乙正之.  相似文献   

7.
考察古人谦称自贬的用词取义,与王侯同类谦称"孤、寡"类比,认为旧注对"不穀"一词的释义有不妥之处.追溯"不穀"的语言文化历史,确认其称源于古代楚国,按"穀"义"乳"当释为"无德以恩养(百姓)",可以引申为"不德";"不善"之释不符原意,有订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氏文通》“加词”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词"是《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中一个重要术语,弄清加词的概念对把握《文通》语法体系关系重大。本文拟讨论两个问题:一、《文通》中的"加词"、"加辞"、"加语"、"加读"称名的异同问题;二、"加词"这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整体地看,马氏在"词"、"辞"、"语"这些用语的使用上,似乎并没有作出十分严格的区分,例如"断词"他也称"断辞",起、语两词他也称"两语"。但多数情况下,马氏在"词"、"辞"、"语"的使用上还是有某些区别的。这表现在:第一、在称述起、语、止、司、转等词时基本上用"词"不用"辞"、"语"。…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考证了孤竹文化的四个标记:首阳山、孤竹器皿、孤竹、孤竹语言。"首阳"意思是东山,不是专名。孤竹器皿中的"亚"只是个方框,"微"应是"微子"。"孤竹"指"天子",古代君王自称"孤"也来源于此。综合而言,孤竹国的民族语言应是匈奴语。  相似文献   

10.
正汉语中以"一束"称物者,或称花朵,曰:"一束鲜花";或称稻谷,曰:"一束谷穗";或称野草,曰:"一束茅草";等等。余自称自己短语为"一束",希望如果不能像花朵一样美好,也争取像稻谷一样有用;当然也许只能像茅草一样效用甚微。在这一  相似文献   

11.
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经籍志",其余史书皆称"艺文志",学界对此鲜有考证。从词本义出发,"艺文"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学派的典籍;从汉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文"、"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这两个词的使用与儒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儒学兴盛,以"艺文志"命名来凸显儒家经典治国之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受佛道二教冲击,地位下降,改称"经籍志";唐代以降,儒学复兴,同时为了遵循《汉书》开创的这一传统,遂改回"艺文志"之名。正确理解"艺文"与"经籍"二词的含义是研究《艺文志》和《经籍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名是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的重要研究资料。古代文献人名中的贱称和佳称,学界至今重视不够。本文以吐鲁番出土文献为例,拈出三例以作尝试,文章考证"■(■)"即"■",亦即"粪",常常用于人名中,属于贱称;"■(■、■、■)"即"零",通"令"或"灵",意思是"美好","■子"即"令子",用在人名中,字面意思是"好孩子",是与贱称相对的一种佳称;"奴"与"子""儿"同义,用在人名末尾,来源于中古时期汉语或民族语言(比如粟特语)的贱称。文章同时对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与贱称和佳称有关疑难俗字和俗语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3.
正历代"惧内"佳话中,最著名者莫过于"河东狮"与"胭脂虎",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宋朝。"河东狮"指北宋名士陈季常的妻子,据洪迈《容斋三笔》记述,陈季常"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畜声妓",家里来了客人,陈季常以美酒相待,叫声妓歌舞助兴,但陈季常的妻子柳氏非常凶妒,时常因此醋意大发,当着众宾客的面,对丈夫大吼大叫。因此陈季常对妻子很是惧怕。朋友苏轼为此写了一首诗送给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此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特色、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人街,通常又称中华街、中国城、华人区或华埠。它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居留地或居住区。自唐代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日益众多,他们自称"唐人"、"唐家子"、"唐山客",而称祖国为"唐山","唐人街"便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映梦窗、零乱碧",是王国维对南宋词家吴文英词的摘评,实际上,这是一语中的的精辟之评。吴文英其人"才秀人微,行事不彰",其词"隐辞幽思,陈喻多歧",因此,词学史上,吴文英成为了最有争议的一位词家,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三:一是晦涩,二是雕琢,三是重形式、轻内容。要真正确认吴梦窗词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我们必须承认其确实是深涩隐曲的、雕琢精致的、重形式的这一客观事实,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肯定吴文英词的创造性,即创造了"密丽深涩"的风格美、艺术美、形式美,并由此确立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8.
张惠言词学思想明显受到经学的影响,他以解经之法解词,提出"意内言外谓之词"的观点,并尊词体、倡"正声"。积极面是在保持词柔美婉约风格的同时,提高其品位和社会价值;消极面一是过分强调了词的实用价值,在客观上削弱了词本身的抒情功能,二是片面强调"意内言外",往往有穿凿附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宋征璧为宋征舆从兄,号为"大宋",宋征舆则称"小宋"。他们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词学活动的最早组织与核心主持人,是云间词派词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也是云间词派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由于陈子龙崇高的历史地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影响,以及大小宋名节有亏,清代与此后的诸多词论家多淡化或不提大小宋的重要词学贡献,而将陈子龙视为云间词派的开派宗主。  相似文献   

20.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15世纪,欧洲大陆上突然来了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皮肤黝黑灰暗,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就自称是埃及人。于是,人们称他们为吉普赛人(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变音),法国人以为他们是从波西米亚来的,就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意大利人称他们为"秦加里人",苏俄人称他们为"茨冈人",在北欧,他们还被称为鞑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