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敬畏的阅读     
阎连科 《社区》2012,(5):9-10
无论是欣赏、愉悦,抑或是对时光的消磨.都比对敬畏的阅读要轻松自如,可以拿起而放下。惟独阅读进入了敬畏,那阅读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便有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既然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那就应当负起主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于自然为所欲为而不顾后果。敬畏自然,表明了人类的高贵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其说热爱生命,不如说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时间。如同一个人不可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因为第二次打湿你鞋子的流水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流水。  相似文献   

4.
冥币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国是二个信仰鬼神的国家,对鬼神有一种天然的崇敬和敬畏,冥币就成为了表现这种敬畏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典型话题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在生命的面前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请你以“敬畏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写作导引这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而严肃的话题,构思中“主题先行”是关键。文章可以写得大气磅礴…  相似文献   

6.
论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才能敬畏自身,实现自身的权利。缺乏敬畏,是造成自然生态被破坏、道德水平下降、法律威信丧失的内在根源。因此,人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生活。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片面认识使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感淡薄。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过于注重政治功利和经济功利的教育目标;一是我们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政策和制度。轻视教育本质规定和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基础性的,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偏离了培养高尚的人、道德的人、理智的人、智慧的人和发展及创造社会文明的教育方向。因此,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发展以至民族文化振兴的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8.
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培养和重塑敬畏意识,尽快形成对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生命等的敬畏之心。其形成、发展、定型和完善,需要借助于对中国传统的敬畏意识的继承,并采取多种途径实施,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沈小平 《中华魂》2012,(9):29-30
"广大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这是某市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全市党员干部大会上说的话。的确,每个领导干部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其人品官德贵在敬畏。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关乎党性修养和作风品行。  相似文献   

10.
人类宣誓制度经历了从对神的敬畏到对人的责任的历史演变.从表面看,宣誓是一种形式或符号,但从其现实功能看,它肩负着职业暗示、约束规范和社会凝聚的功能.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协同推进,构建宣誓制度,当务之急是将其纳入立法议程,规范宣誓誓词,进一步明确宣誓的主体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宣誓制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今年适值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已陆续展开。但对我们这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人来说,纪念五四,首先想到的是五四文学。这并非有意忽略1919年5月4日的那场学生运动——恰恰相反,那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所承载的热情与诉求,已经像遗传密码一样进入了我们的血液,时常吸引我们悄然反顾。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我们尚无法从学理上对这场运动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所以,我们选择了五四文学作为讨论的对象,并谨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新文学先驱者们的景仰和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敬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生态危机语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和适度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宋明儒家敬畏思想的整体梳理可知,敬畏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工夫和心境。敬畏心境是将天之生于人的性理发明为己身主宰,表现为心处于“诚”且“专”的状态。敬畏心境与敬畏情感、敬畏工夫两者之间存在本末、先后以及体用关系,把持和修行敬畏的情感和工夫可以涵育敬畏心境,持守敬畏的心境也可以使敬畏情感得以中正、敬畏工夫得以自然。敬畏心境也有其独特的涵养之道,一方面可以通过“系心于一事”、“一心在理上”以及“必有事”的工夫为己身确立主宰,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在格物致知中致以“精一之功”使己身之主既“诚”且“专”。  相似文献   

14.
也许我们对善良没有足够的信仰,但是只要我们对人生有所敬畏,对自己有所约束,对这个社会有所奉献,那么我们还是可以求得一份内心的安宁。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定位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但本文不限于对“敬畏生命”核心思想本身,而且联系其自然观念、文化观念和中国启示而进行的研究表明,从研究和借鉴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实现中西思想精华积极互动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更合理地确定敬畏生命理念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商品经济构成它的世俗基础,全球化趋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进一步促成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它导致了绝对价值的遮蔽和消解,其历史后果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障碍、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人的精神焦虑、道德感的脆弱。面对文化多元时代的挑战,未来的选择应当是:恢复对永恒之物的敬畏、捍卫精神价值的至上性、重建人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课堂是大学中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学生对这个殿堂应该有强烈的敬畏感。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又要求过松,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敬畏感的缺失。为了重塑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师生互动,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也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敬畏课堂。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为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的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无罪判决作出20个月后才放人?对于这个当事人及其家属心中的疑问,有关司法部门解释,这是维稳的需要。但仅此就能置法律于不顾,置公民的人身自由于不顾?因为不知道妻子已被判决无罪,丈夫还在继续上访,因此被劳教,失去人身自由近300天。遭此劫难的丈夫说,我们还相信法律。法治中国尤其需要对法律的敬畏,司法部门和官员更应该有这种敬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