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变化趋势,并且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明显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且这种积极影响呈递增趋势。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最高达26.7%。从因果关系检验来看,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0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并不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原因。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增加值有正向影响,并在冲击后的第6年,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但整体上影响幅度较小,且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增加值波动的贡献份额也较小,并依据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十年,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但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第十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为样本,选取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别追踪了辽宁财政支农支出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冲击的动态反应,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确认两变量在时间上的领先和滞后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支农支出的冲击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始终有正向作用,且这种影响持续增强,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正向冲击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增加产生较强的累积效应;从Granger因果检验看,两变量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财政支农支出仅在短期才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文章在拉姆赛-卡斯-库普曼模型的基础上,根据1978--2006年中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支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和最优化理论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经验研究。通过MATLAB计算可知,从现在到2010年,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7200亿元、172040亿元和331460亿元,最优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为4958.7亿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和国内总产值的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财政支出的经济带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冲击对GDP的作用较弱。GDP的增加对财政支出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年GDP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加0.011个百分点,且这种作用不断加大,第10年的贡献值为77%。从因果关系检验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支出属于投资的范围,而投资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所以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1978-2004年湖南省的统计数据资料,用一个修正了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农业GDP相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弹性达到0.33,1978-2004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平均贡献率则达到了46.73%.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湖南应该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石油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并对1985~2006年不同产业的石油消费和产业增加值等基本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按照不同的产业对中国石油消费和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第一、三产业石油消费量与产业增加值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中国第二产业的石油消费量与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7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8年,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也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10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1978-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各产业增加值的数据为基础,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基于误差修正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是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是能源消费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然而能源消费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间却不存在协整关系,对制定能源与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1978-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各产业增加值的数据为基础,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基于误差修正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是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是能源消费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然而能源消费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间却不存在协整关系,对制定能源与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缩小收入差距与不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数据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2013年数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着重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显著减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存在动态性,有利于从长期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人力资本积累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从不同财政支农支出类型看,农业支出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其次为林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女性户主家庭和干部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更显著影响。相比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东部地区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近年来帮扶农村增收减贫的重要方略,其实施也有效促进了财政支农支出在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利用1978~2010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并在建立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各类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时滞;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最后提出建议:政府应特别加强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部分的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提升对这部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尽快对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小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14.
[提要]财政投入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对减贫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运用中国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分权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结构模型,分析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公共服务支出之间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关系,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处理财政分权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对农村减贫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地方专项扶贫支出有利于农村减贫,但财政分权与扶贫资金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牧业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投入农牧业的资金总额逐年增加,并建立了各种基金,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下降;资金时效性差;资金监管不严等,需采取对策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最优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最优财政分权模型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静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着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财政分权水平;最优财政分权水平与地方政府支出的生产效率正相关,与中央政府支出的生产效率负相关.对中国1982-2004年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已经超过最优比例,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地方政府支出的生产效率,适当降低分权水平,实现最优分权,促进经济最优增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1979-2006年分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考虑分税制改革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的提升了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EV iews软件包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采用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因果关系进行验证,证明了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但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滞后的。指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看到各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是同样的,关键看该产业是否适合该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监管 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农业是弱势产业,国家在注入大量的财政支农资金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管.使有限的支农资金落到实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我国政府存在着预算不太规范、支出结构不太合理、资金使用方式不合理和资金效益低下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1952—2006年黑龙江省历年农业产值和全省生产总值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农业产值每增加1%,将促进经济增长1.61%;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农业生产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如果本期的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值,那么到下一时期这一偏离度将有29%得以纠正;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 ranger因果关系,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经济增长互为原因,相互促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