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翻译的层次看唐诗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均教授提出翻译可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审美层次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在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唐诗意象的翻译原则需要同时考虑语义对等和审美功能对等。达到语义对等需针对诗歌意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源语化翻译还是目的语化翻译。而通过了解唐诗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特征上的互通性来感受唐诗创作中意象传达的感官美和情感美,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审美对等的实现。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层次转换为卡特福德对翻译转换划分的其中一种类型,指语法与词汇间的转换;翻译补偿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译界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语法补偿即翻译中语法层面的转换,在语法范畴的补偿策略上与层次转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英汉形态差异及其不同的语法结构,译者需结合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策略,使译文地道通顺。通过对转换理论与翻译补偿理论的归纳总结,并分别对二者的分支即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进行对比研究,在具体语法范畴上阐释了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的关联性以及在英汉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之上的。通过对“翻译转换”理论的起源、实质及分类的介绍,旨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转换的必要性。同时,在对源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若干汉英、英汉翻译的例证,主要从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这两个方面探讨转换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广告的本质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克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创造性地进行文化转换,实现功能上的等效。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关照下,广告的文化转换主要通过文化信息的重组,重新载入,替换和删减这几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翻译等值”理论展开热烈讨论,英国著名翻译语言学家卡特福德提出著名“翻译转换”说,对等值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翻译转换”说建立在韩礼德“阶和范畴语法”之上,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原语和译语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介绍卡氏“翻译转换”学说的来源与实质,探究其实践价值,同时指出因束缚于句子层面,“翻译转换”说存在缺陷,难以解决涉及语篇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由信息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在3个层次上的动态转换关系。在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进行语际转换时,可采用契合式、并行式、冲突式和借代式。同时要注意语音与语义、概念与选词的关系及修辞“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再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但是由于文化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这种“忠实”的翻译标准只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翻译所涉及之问题,其中包括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分析及其翻译,语言表达的审美分析及其翻译等。进一步说明文学翻译是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它更多的是注重实现原文的审美功能,因而所适用的翻译方法及标准亦需译者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再现原文——即对原文进行审美上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力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角。翻译作为语际转换中的审美活动,其完成离不开审美再现手段的使用。而探索和研究审美再现手段在翻译中的功能及运用便成为了语际交换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11.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语言视听美的英译是散文英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探讨艺术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发掘视听形式美所承载的意义,研究汉英语言中具有相似美学效果的语言趋美手段,分析英语读者对散文语言形式美的审美期待是古典艺术散文视听美英译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古典艺术散文视听形式美的英译原则有助于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指出散文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章回目录在作品中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集音形意三美于一体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只有注意到其美学价值的翻译,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翻译。文章通过比较《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回目的翻译,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探讨其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再现。  相似文献   

17.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之美的推崇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笔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历史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作为道家最高的哲学和审美范畴,"道"的美,是最高的美,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的美,就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