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根本旨趣。共同富裕有着鲜明的共享、过程与全面等本质属性,而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面向,也是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智能化在价值目标与政策工具等层面不谋而合。然而,乡村治理智能化赋能共同富裕仍面临着数字弱势群体边缘化、智能化乡村劳动异化以及乡村数智化能力“赤字”等挑战。基于此,未来要在技术治理范式背景下,变革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智实践、弥合数智鸿沟等,推动乡村共享数智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技术快速的升级迭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为智能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智能治理成为智能时代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从智能治理的内涵出发,搭建智能治理的生成逻辑和分析框架,以“渗透-传导-扩散-集成”为逻辑主线,阐释智能技术与治理体系互嵌并生成智能治理的过程。研究发现,智能技术在治理理念层面的渗透,催生了政府整体性和协同化治理理念。在智能技术传导的过程中,治理要素呈现出治理空间由实体办公到场景仿真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务服务场景等方面的突出转变。治理体系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既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建章立制,又体现在自下而上的用户参与。治理效能则是衡量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治理效能的升级为主动治理和精准决策提供可能。南京“数字城管”体系的智能化也充分证实了智能治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解答何为“智能”的同时还重点关注了何以“智能”。随着智能技术与治理实践层面的结合与日俱增,治理主体智能、治理过程智用和治理效果智治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智能治理效能的有效生成,因此,需要形成“重塑治理流程以赋权-技术驱动以赋能-多元协同以赋智”的治理格局,最终实现智能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产生了人才和技术缺失、算法影子官僚、算法偏见、人机协同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建构技术向善的制度来促进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中的有效应用。激励制度和约束规范并举是技术有效融入治理的客观需要,以激励制度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的正向作用,以约束规范减低或消除人工智能赋能的负面效应。当前,需要建构的激励性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教育模式变革来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和强化产学研合作制度,使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高度连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制度,激励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建立发展信息收集制度,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判、协调和协同;建构行业标准体系,减少标准不一带来的浪费行为。需要建构的约束性规范包括加强立法论证,建构法律约束,打击人工智能赋能的侵权行为;强化对违反伦理原则赋能的制约机制,建构伦理约束,树立可信、可责、可知、可用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建构人工智能赋能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安全测试机制、政治安全审查机制、军事化防范机制、失业预警防范机制、突破国际封锁机制等措施。通过建构激励性制度和约束性规范,有效发挥两者的双向协同作用,以促进人工智能有效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依托数智技术理顺社区应急治理内在机理并突破治理阈值,已成为社区应急治理创新的可行路径。上海市L街道“社区大脑”建设催生了以“大数据+网格化管理”为特征的社区应急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前数智化发展的有利契机,既从主体、空间、规则以及方式等维度重塑原有的社区应急治理结构,又将数智赋能落实到社区应急治理的全生命周期,集中体现为社区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恢复等动态接续的行动环节,切实保障社区应急治理全过程的高质量运行。因应数智技术赋能社区应急治理的双重路径,需加强顶层设计、畅通多元参与、保障信息安全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数智技术嵌入高校舆情治理体系带来了从多元一体到差序多元、经验假设到数据驱动、事后应对到预防治理的实践新样态。通过对突发舆情风险事件的生成机理、演化趋势和风险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我们认为,高校舆情风险治理可从设计层级结构、激活参与主体、优化资源要素、维护师生权益方面变革思路。以此为基础,在数智技术嵌入高校舆情治理背景下,高校内部管理者应树立舆情风险“大治理观”,从促进舆情风险治理与现代大学公共服务有效衔接,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分类指导不同类型高校舆情风险治理的规划建设,夯实高校舆情风险治理的数据决策平台支持层面,进一步优化数智技术赋能的舆情风险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2022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竞相问世,标志着智能传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治理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智能传播在全球文化治理中兼具手段与对象的双重角色。智能传播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强大而便捷的内容再开发、加工、生产和传播能力,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翻译能力,表现出强技术赋能效应而被视为全球文化治理的新手段;与此同时,由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数字殖民、数据与算法偏见、虚假信息等问题,智能传播自然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对象,需要从技术伦理、政府规制、行业监管、媒介素养等方面规避和防范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核心的智能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全方位、彻底性、颠覆性的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的智慧社会迈进。政府作为社会运行中的中枢大脑,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智慧政府内涵概念、特征要素和演进逻辑,探索在智能时代下,以技术赋能和用户驱动为特征的虚实四维空间结构将如何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结合政府创新实践过程中所取得成效和经验,提出了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物联网模式、管理学云计算模式和以"用户+算法"为核心人工智能治理模式,以期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变革提供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理论逻辑,在宏观层面,通过数据要素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 ;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新质造、新服务和新业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客观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政策基础。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我国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政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源 ;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筑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优化人工智能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起,中国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为了促进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从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而言,根据服务业的特点,人工智能要赋能服务业,就不能仅仅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还必须同时开发人工智能的情能。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主要着重于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但弱人工智能必然要发展到强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像人类那样行为是其基本规定,人类既拥有智能,也拥有情能,因此,强人工智能不能仅仅拥有智能,还必须拥有情能。根据“多重可实现”理论,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尽管人工智能与人类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以及行为逻辑基础,但人工智能仍然可以模拟包括情能在内的许多人类行为。根据人类情能的特点,通过模拟可以使人工智能拥有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使人工智能拥有基本的情能。拥有基本情能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高赋能服务业的效率,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以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代替人的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出智能劳动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劳动而言的新型劳动方式。如果以智能劳动为分析对象,揭示智能劳动创造价值,依然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到解释。每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尤其是产业的革命。作为一项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则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直接参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表现出与人类理性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从提升产业业态、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与技术的深层次联系。同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和带动者。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应根据沿线国家技术状况布局,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演进,生成新兴产业并改造原有产业。让"人工智能红利"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动能,助力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数字赋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为中国海洋综合执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数字赋能海洋综合执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有效突破地域、科层、部门相对分化障碍,聚焦智慧化、科学化海洋综合执法决策,助力海洋综合执法迈向高层次协同阶段。2018年以来,中国海洋综合执法在体制、机制和数字赋能方面进行创新实验。但总体而言,上述体制机制创新仍是传统意义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局限性。海洋综合执法的理想化效能遭遇阻滞,亟需借助数字赋能超越当前局限。然而,数字时代的中国海洋综合执法创新仍面临传统路径依赖、数字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数据壁垒、数据安全等挑战,尚需数字赋能的体制机制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勃兴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深度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境遇和文化生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之下,文化辐射范围得以延展,文化资源能够精准匹配,文化传播权力发生转移,文化安全治理效能极大提升,构建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崭新图景。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安全也面临“数字殖民”挑战国家文化主权、“算法黑箱”解构文化价值、“技术魅影”消解文化自信、“智能依赖”制约文化创新等多重风险。因此,必须警惕数字陷阱,增强技术规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审慎对待智能变革,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3.
数商兴农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方向,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将商业与乡村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但是,当前学界对数智赋能乡村产业的逻辑与路径的认识尚不清晰。在构建数商兴农新业态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数据、技术、智力三大赋能要素,通过数智赋能的连接、互动和聚变三大赋能作用,推进农商文旅融合的数据共享、数实融合及数字生态的建设,从而助力乡村数商兴农的突破,推动乡村三产融合的落地。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塑造了新的发展动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潘云鹤院士聚焦人类进化方式以及人工物的进化历程,论述了人类与人工器物和知识共同进化的过程,探讨了人工智能(AI)、大数据在人工器物创造中的作用。赵沁平院士通过梳理教育数字化的技术、思维和方法要素,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虚拟现实(VR)+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问题。高文院士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了鹏城实验室开源智能平台的“云脑”生态及大模型计划。龙腾院士通过分析数字时代智慧教育的新机遇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提出通过科技伦理、智能算法、教育隐私保护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智用、致用、治用和制用。倪明选院士分析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育生态系统,基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改革实践,提出以科技赋能高等教育,以人工智能重构学生素养塑造模式。单忠德院士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为基础,提出把握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时代坐标、构建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优化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流生态。郑庆华校长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与智慧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下重要的治理范式。基于中国本土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语境理解和把握这组公共治理范式的内在含义,辨析其相互关系是推动公共治理范式变革,关涉学术对话和学科知识生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知识基础。本文深入探究了这组概念的建构过程,厘清了这组概念的基本含义,阐发了概念之间存在的同构性关联、互镜式发展以及螺旋式演进的内在联系,辨析了这组概念建构在侧重点、实践依据以及具体内容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进入数智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在全球掀起的使用热潮引发了人们对相关伦理困境与风险问题的关注,虽然公平、准确、可靠、安全、人类监督等几项内容被设定为负责任人工智能的核心原则;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治理方面存在因本体论身份引发的价值张力、训练数据的代表性偏差与安全系统被动保护带来的三重困境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实践“负责任”的原则带来了现实挑战。在风险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加剧的历史变局下,人类社会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潜在的伦理与社会风险,应加快建立全球治理的合作机制,践行文化包容的治理智慧,以及回归社会问题本源的认识论是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负责任”原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复合性治理问题,防治工业固废污染环境势必要通过创新治理工具,优化治理机制,形成一种价值共识,提升协同治理行动能力。对“工业固废精密智控预警平台”的个案考察,旨在回答数字技术撬动并赋能协同治理的内在机理:一是以信息驱动赋能多跨协同;二是以整体智治赋能跨部门联合行动;三是以“事”为中心赋能“条”“块”协同。在未来实践中,数字技术赋能的协同治理需要谨防技术空转、协同表象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AI)是人们在致力于如何仿人和仿人哪些功能的过程中不断深度创新、探索的动态性和先进性器物。其智能层级水平基本上以仿人的维度、深度和效度来核定或计量;它的仿人价值调控及其社会治理是以技术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研究成果的"人文+科技"方式逐渐实现的。正如麦克尤恩指出,人类有历史以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人们始终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非生殖性地创造出"人造版的我们",使得我们也像上帝造人一样做一回上帝,即造出多功能的人造人。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看,AI的演进发展史是人类以人这个"种类"为本,不断创新模仿人自身的体力、智力、"体力+智力+",以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智造"人",进而实现进一步解放人自身的实践探索历史。AI在整个演进过程中,能够同时在一定维度和深度上反映AI智能层级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及运行范式便是"仿人";同时,AI仿人原则和仿人价值实现调控的技术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工程知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逐渐的积累和完善。一方面,AI由机械力学技术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使得单一解放体力劳动向着全面服务人类自由解放发展,一定意义上让AI获得了理论积淀、技术积累和初具规模的工程范式;另一方面,AI较为普遍的深度融合应用引起了人们对自身未来社会活动的隐忧,掀起了以其仿人的智力强弱层级来反映智能层级的价值调控与治理研究热潮,如兴起了人工智能技术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研究。正因如此,梳理AI演进发展历程及其价值调控与治理规律,特别是厘清各历程中仿人原则的价值标准、价值调控措施及价值调控质效等治理要素,并从每一种特定智能层级出发,用仿人原则的价值调控与治理知识保障其正面效应得以可持续发展,负面效应得到有效消解和遮蔽,有益助推AI在向上向善的价值调控与治理下实现全面深度的智能融合应用,实现AI更广泛和可持续的深度智能融合应用,实现AI在未来社会中只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得力助手且是向上向善的线上线下24小时助力人类社会活动的道德选择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相得益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禀赋。知识产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以知识产权顶层设计为治理基础,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关键内核,以知识产权服务、安全、人才、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为内容拓展。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对传统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产生直观冲击。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推进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内容。为应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推动知识产权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结合中国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工作实际,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数字化赋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亟须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大数据战略下的数字治理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典范创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在廓清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与数字治理理论框架基础上,针对当前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的现实问题,构建出数字化赋能贵州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典范创建要素池所需的三层级数字化方略,并提出全面优化顶层制度体系设计、着力完善民族事务立法工作、系统提升相关治理主体能力、着重加强各类信息平台建设四方面的路径设计,进而助力推动贵州民族工作和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