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 2 1世纪科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科学观方面的新的特征 ,以及 2 1世纪技术的特征 ,即集成与黑箱 ,自然、人工自然与人三者的关系 ;考察了 2 1世纪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块”的消融、个体的显现 ,以及整体的形成。文化从远古的混沌 ,经过近、现代的有序 ,走向未来的混沌。  相似文献   

2.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文化理念存在内在精神的相似,这种相似集中体现在后现代科学上,后现代科学是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科学范式的革命性转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科学文化的文化自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说明:科学文化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增量,正是因为科学文化不断内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才使中国文化从自大走向自谦、自省,从自觉走向自信、自强。建构“科学文化自信”就是要把科学文化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程,自觉顺应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逻辑旨归,切实回应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诉求,实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双重功效。依据出场学的理论逻辑,即从“何为科学文化自信”“建构科学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建构科学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构建“科学文化自信”的出场逻辑与路径,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相向研究,并在两者研究的交叉域探寻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资源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科学文化新进路。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6.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顺利与否,而现代文化发展能力的强弱则直接通过相应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和结果表现出来。在马克思"一定要适合"辩证思维基础上经过现代系统科学的具体化所形成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为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科技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也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郝苑、孟建伟在《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自文艺复兴到现代的人文文化,对西方科学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艺复兴的文学人文主义,让人以独立于上帝的视角来自由地审视自然现象,而科学人文主义建构了人作为自然感应者的形象,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研究自然的兴趣,并激发了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的灵感。近代人文文化建构了人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形象,将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实体从科学研究中清除出去,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成长为独立而成熟的知识体系。现代人文文化建构了人作为自然的积极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形象,并根据人类理性有限性思想和视角主义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神目观”的形而上学教条,从科学预言、科学方法的角度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自文艺复兴到现代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近现代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它力图对科学分离和对立的状态、科学偏向和低层次的反复等状态加以超越,实现一种整合与提升。与此同时,强调科学文化精神和原始(原发、原本)的创造力,培养和实现中国人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人才,才能实现中国人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理想。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强调科学理性,人文文化强调对人的关怀.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对人文文化的忽视,在科学理性的运用中造成了"人类困境"和文化矛盾,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招致了世界性的技术批判.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概念,揭露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引发了世界性的争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世界历史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统一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展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和科技自身独立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孕育、诞生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分离;这种结构分化与文化系统的要素整合又导致了两种文化相互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融合等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既是一个由上述两大类对立统一的互动形式不断反复地进行此消彼长的辩证否定过程,又是该两类互动形式交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动态演变过程.两种文化之间由此不仅形成了相克相分、互立互制,而且形成了相生相合、互渗互补、互促互融等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它经过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而进入现代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当今 ,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 ,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产生和发展 ,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与安全科技相对应,安全文化源于对科技理性的负面思考。现代意义上的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就一直方兴未艾,在专业领域、行业、地域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发达国家尤其如此。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比较滞后,但也有所成就和发展,在安全文化研究方面:从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转向以学界研究为主,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有关著述和调研以及研讨会多头并举;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互动构建,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总之,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有利于社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的过程。因此,科技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 ,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 ,是违背了辩证法 ,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积极影响。不仅如此 ,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德性养成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社会的转型使得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断裂,原有的道德规范失去了它应有的整合功能。道德失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德性自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德性培养是道德文化重建的基础。德性的培养是在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必须依托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确立德性培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代科学革命动摇了宗教的思想与信仰,技术革命造就的工业革命隔断了传统化的自然基础。现代科学重新建构了当代人的世界观,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成为社会化的重大主题,科技在现代化中的份量在加重,现代科技造就了后工业社会的化模式,科技增强了化的影响和力量。科技革命促进了大众化的兴起,为大众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经济条件,赋予了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文化之争的实质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笔者认为 ,严格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剪裁古代科学文化是违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西方古代科学文化既有共性 (混合性或自然性 ) ,又具有其特殊性 (不同其他民族的独特传统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人文文化相比,科学文化一直受到抑制或忽视,致使科学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弱项。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到近代的洋务运动,国人主要从物质功能片面看待西方科学,致使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始终进展缓慢。直至“五四”时期,先驱者们才对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认,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仍未能实现。今天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成就,为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近代新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与“西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预示着充满生机的中国现代新文化 ,将在近代新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审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现一方面当今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却陷入深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自我失落,价值观崩溃,人文精神枯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有助于缓解目前的价值失范、道德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