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具有其特殊性,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随机和分层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取10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及21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而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被试进行逐一测评。研究结果表明:非流动组和流动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总分(M非流动组=40.95±6.88,M流动组=31.17±8.96),即非流动组入学准备水平总分高于流动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5个方面测试上,流动组在动作技能维度总分略高于非流动组,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认知、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等4个维度,流动组均低于非流动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边缘显著。针对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坚持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程,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准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到目前为止,伴随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犯罪和童工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继而从本质上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前典型留守儿童的语音能力最弱,非典型留守儿童次之,非留守儿童最强。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会受儿童生理、心理、认知能力和家庭语言环境的综合影响。提高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语音能力需要家长、幼儿园教师、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共同重视,合力创建普通话语境。  相似文献   

4.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社会流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流动既包括向上流动,即改善其社会地位,从一个较低地位流动到一个较高地位,也包括向下流动,即从一个较高地位流向一个较低地位。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是多民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迁速度慢、规模小、区域差异大等问题日益凸现。少数民族人口社会流动问题,制约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双语”教育,落实和完善民族社会政策,促进民族人口的不断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5.
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是多民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东北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变迁速度慢、规模小、区域差异大等问题。民族人口社会流动问题,不仅制约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地影响着东北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落实和完善民族社会政策,促进民族人口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全国流动人口有 80 0 0万人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携带子女流入城市的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以 1986年中国 74城镇人口迁移调查、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 0 0 0年北京市海淀区外来人口子女的保健和教育调查、上海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为数据支持 ,探讨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分析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因素构成 ,并从“打工子弟校”、“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村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增长率减慢,人口数量与规模依然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下降,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势头不减,老人、妇女和儿童成农村常住人口主体,农村人口居住地由自然村和行政村向社区聚拢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这些现状与特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导致了现代农业发展自然继承人缺位的局面,既加快了农村社会重置资源的步伐,也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造成了重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的流动儿童福利政策覆盖了流动儿童生活的所有领域,体现了流动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基本权利。但现有流动儿童福利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形成在儿童福利法指导下全国统一、目标明确的国家流动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体系;在流动儿童生存政策方面,缺乏对儿童安全的整套制度安排;在流动儿童保护政策方面,缺乏禁止虐待儿童的相关政策规定;在流动儿童的发展政策方面,儿童的参与权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政策的安排等等。因而,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下,要从影响流动儿童福利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因素出发,从流动儿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对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的顶层设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业支持和人文关怀的具体政策设计,提出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新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效解决我国的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并承认几个基本问题:流动儿童从本质上是流入地城市的"城里娃",而不是流出地的农村孩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表面上存在多种转换关系,但真正的可能渠道是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城市,转换为流动儿童;我国人口流动正在经历家庭化过程,处于家庭化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更大规模的流动儿童即将出现;国际公认的儿童优先原则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等各个环节和层面都必须优先考虑儿童的需求,以此为基点考虑如何解决流动和留守儿童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规律、探索经验。40年来的人口流动过程中,我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完善了工作体系、创新丰富了工作手段、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借鉴了国外经验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中国人口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还产生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提炼出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人口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中国人口结构和布局,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人口流动未来会出现新特征:流动方向上出现人口回流趋势且城城流动增加;超大城市的人口流入趋势放缓;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大;少数民族及外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应统筹安排好未来的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以面临人口流动的新形势、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城乡差距,人口流动规模加大并以家庭迁移为主要流动模式,教育资源配置是固化、不流动的。从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经费来源及国内人口迁移情况来看,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存在财政支持不力、财权不对等的问题。当前需通过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层次,使经费和人口流动尽量保持一致,以此来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完善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实现幼有所育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最年幼的流动人口,流动学前儿童属于脆弱群体。由于教育照顾服务等社会支持不足,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社区、社会组织等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照顾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厘清教育照顾服务的社会支持状况发现,目前还存在针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公益性和普惠性教育照顾机构供应不足与质量参差不齐、社区支持力度单薄、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等机构教育照顾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作用,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上海、广州无论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背景、流动儿童数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在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相似的城市背景和相似的人口规模背景不仅没有促成相似的政策结果,反而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之间不同的教育模式.为什么同样的中央政策在具有相似背景的城市中产生出了不同的政策效果呢?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考察过去10多年中,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与执行.文章从两为主作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框架出发,将从各地履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流入地责任的主要体现(包括政府责任及经费投入)与各地入学模式(包括公立学校的可及性及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等4个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示了3个城市在落实中央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上的异同,以及各自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上的作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具有区内流动率高于跨区流动、跨区流动性别比高于区内流动、经济性流动已占据主体地位等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非传统聚居区、汉族人口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双向流动"格局.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发现,区内经济和资源压力大是基本原因,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区域落差大是直接原因,国家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是诱导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对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发展中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象日益凸显出来,流动儿童也随之出现。但是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存在着融入的障碍,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基于这一社会现状,本文对流动儿童心理的适应性问题展开论述。并针对流动儿童心理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的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以武昌区实地调研的调查数据和访谈为基本材料,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流动性强、城市化水平高、家庭贫困、类别不平衡等以及这些特征对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降低农村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成本;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农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公平;通过社会援助,帮助提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质量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基本特点及其走向;农村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口正态分布的社会意义。认为“民工潮”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契机,只能疏导,不能压抑和堵截;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提供了大思路和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时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协力,共同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问题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新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还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新农村的人口流动的年龄、经济特征、居住类型、滞留时间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探究了人口转移的策略:包括加强基础教育、创办职业培训、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农民失地失业及城镇贫民窟风险、伦理道德危机风险、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是我国社会进步进程中的新鲜事物,在我国将有一段较长的存在时期。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掌握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要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必须加快建立社会风险防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及其政策体系,积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城乡社会心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融合机制,重视并解决好城镇贫民窟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