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化解村级债务是我国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实证分析来看:村级债务问题能解决,但必须做到:裁撤冗员;合理创造村级集体收入;完善农村财务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村级债务化解中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村级债务化解工作的深入,一些深层和难点问题凸显出来,依据对部分村级债务的调查,要解决当前村级债务化解中的困难和问题,应从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村级债务。  相似文献   

3.
谁应当为村级债务买单——对村级债务承担主体的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债务,是指村级组织全部收支的逆差,既不包括乡(镇)形成的债务,也不包括村民小组的债务。本文之所以不讨论乡(镇)及村民小组的债务,是因为它们的化解与村级债务的化解有异曲同工之处。村级债务若能有效化解,那么,乡(镇)及村民小组债务的化解就会迎刃而解。村级债务既包括公开帐面上的显性债务,也包括帐面之外的隐性债务。现实情况是隐性债务往往等于或大于显性债务。  相似文献   

4.
农村村级债务在我国有愈积愈多、越拖越严重之趋势。从村级债务当前状况出发,通过对化解的各种方式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独特的村级债务转为农村社会保险的模式以期能够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5.
村级债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债务沉重是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化解村级债务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的成败。本文根据某县村级债务的调查资料,试就解决村级债务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通市把化解村级债务作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多策并举,化解村级不良债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2004年6月30日止,全市村级账面债务总额为4.82亿元(不含隐性债务),加上村级隐性债务1.35亿元(含未入帐的村干部个人垫支和其他未入帐的应付款)。全市村级帐内外债务总额为6.17亿元,村均31万元。村级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化债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村级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村级债务沉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隐患。近年来,南通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成效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定远县村级债务的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入手,分析了村级债务构成情况及形成原因:村级债务大、构成复杂,主要反映在借款垫税费、农户尾欠数额大、达标升级活动多、非生产性开支过大、乡镇挤占村提留资金、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高息支出等方面.要化解村级债务,必须正视村级债务,进一步核实债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集体积累;清理农户尾欠和外欠款;禁止高息借款;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建立健全双向监控措施;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部门保护主义,走群众路线,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9.
控制和化解镇村债务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睢宁县从2005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化解镇村债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年化解镇村债务14639.4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3.8%,占净债务的39.3%,其中化解镇级债务13639.1万元,化解村级债务1000.3万元。从  相似文献   

10.
防范与化解乡村债务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乡村债务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大问题。鉴于乡村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负面影响不断扩大,控制和化解债务具有紧迫性。特别是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要有效地予以化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的总体思路,可以是“总量控制,分类处理,统一部署,逐步实施”。 1、核实债务,总量控制。自1999年清查至今,乡村债务又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11.
派性政治由于村庄选举及村庄治理过程中的各个程序而存在,村庄治理为派性政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派性政治的发生提供了场景,因此,在有派性的村庄中,村庄权力结构的基础是派性,不同派系的力量能否在村庄权力组织中达成一致进而构造一种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决定了村庄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学者基于地区间的资金配置差异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村级财力不均等现状及影响等问题,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2007)行政村调查数据,采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考察和研究各种因素对中国农村村级资金配置差异的影响及其贡献率。研究表明:中国农村村级财力不均等情况比较严重;人均收入水平、村庄治理差异、地区差异等对村级财力存在着显著影响;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0.629%,地区差异贡献率次之,达到17.139%;村庄治理因素对于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达到8.575%,在各种村级财力决定因素中,位居第三。研究认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较大,提高村级财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植,避免使村级财政陷于困境之中,并缩小村与村之间的财力差距;充分发挥村庄社会资本的治理功能,挖掘村庄外部社会资本,争取更多上级转移支付收入,缩小村级财力资金配置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村民自治制度依法确定的基本治理单元,村民小组曾具有政治、行政、生产、社会四个方面的治理功能,如今主要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在运作机制上,村组治理主要依靠熟人社会和群众路线维系。当前,行政村权力运作的行政化和信息治理技术的全面下乡,对政策激活后的村组治理形成结构性挤压。优化村组治理的总体路径在于:技术治理主导型村治应推动村组治理与技术治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技术治理的优势,共同致力于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村组治理主位型村治应实现村组治理与技术治理的有效分工,推动村级治理体系内部形成双轨制。  相似文献   

14.
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深广的影响力。文献考察发现,国内研究围绕五个主要议题展开,研究成果较集中于近六年内;国外研究也有一定基础。既有研究尚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研究视角有缺失,偏重宏观层面和政府视角而忽视了基层村庄社会的回应;二是研究议题失均衡,对项目制负面效应发生机理和防范机制研究还很薄弱。“村庄回应”是项目制研究值得重视的一条新路径,以此路径切入,可探寻“项目进村”的实践逻辑与问题成因,是有利于找到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提升项目制实践成效并防范“项目进村”负面效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在实践中村干部行为却出现了日益权变的趋向。通过对S省J县7个村庄的项目进村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村庄资源禀赋与公众参与是影响和塑造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关键变量。项目进村中,村干部角色在国家“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制度角色定位中出现了变异或偏移,呈现出“撞钟型”“横暴型”“分利型”“协调型”干部四种行为类型,村庄治理也由此呈现为“沉默秩序”“普力夺秩序”“谋利秩序”和“多元治理秩序”四种治理型态。新时代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对村干部角色具有纠偏和规制效应,促使村干部角色回归其应然位置,促进乡村多元有序治理和良善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苏、湖北、宁夏三省(区)106个村庄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河长制显著地提升了村域河流治理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而对经济绩效未产生显著影响,且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提升作用依地理区位、村级河长权威、河长制推行时间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河长制可以通过增强激励问责、提升环境规制与促进公众参与三种渠道影响村域河流治理绩效。上述研究为河长制全面推行这一主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河长制在末端场域的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苏北房庄的个案调研为基础,探讨区域性的村治模式。以行动单位为理解村庄生活的切入点,考察个体同家人、村民以及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来理解村庄的性质,同时分析契合型村庄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目标以来,"精细化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以一个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分别从政策执行的精细化、村干部权责的精细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三个维度阐释D村乡村治理中的精细化趋向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的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细致的政策制定构建了精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权责匹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精细化乡村治理路径;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准需求助推了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细化,又自下而上地倒逼着乡村治理朝向精细化发展。但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如何能在这一路径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确立,村庄社会发展导向日益强烈,资源匮乏型地区的村治主体发生了新一轮的精英更替,能人治村广泛兴起。调研发现,能人治村是基层政权在强发展导向和发展诉求与弱发展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后税费时期中西部地区的中农治村和发达地区的富人治村不同的是,能人治村具有发展性、社会性和行政性的特点。能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村社内部的信任资源与乡村互惠的关系结构构成了能人治村的发展能力、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但资源匮乏型地区的能人治村也带来了一些意外后果,表现为发展型村级债务的形成、基层微腐败现象的蔓延和村庄之间的分化加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准确定位村庄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和规范村治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