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轫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相继而生,不断巩固和发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照历史与现实,本文尝试探讨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互关系,分析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政治价值,以增强我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质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发展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社会实践目标上信念一致,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在中国社会革命与探索时期,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后,结合中国现实世情、国情与党情,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增强自己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理论自信并非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可以从回忆中、实践中和实际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现实话题。实事求是是理论自信的精髓,以人为本是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是理论自信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是理论自信的现实形式,"五位一体"建设是理论自信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走向世界,有关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提到了迫切日程。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关于当代中国道路和其树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在全面改革中统筹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是伟大实践赋予的历史责任。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加强其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理念和行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对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是话语主体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笃信与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指导,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对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超越扬弃,归因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面对话语体系建设的不完备、"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西方生态治理话语霸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形成的阻碍,必须通过切实搞好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维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安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等途径提振话语自信.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精神是一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创新是其本质与精髓,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实践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催生了"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引领了党对"特色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列宁通过创造性地领导革命运动、开展国家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马克思国家理论进行了独创性的继承和发展,从革命性、社会性、科学性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增强了其在"后发国家"的适用性.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智慧,学习把握其方法论要义,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对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我国政治话语由"革命"话语转为"建设"话语的历史基点。但这一点两段之间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重大的阐发空间。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对世情、国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研判,习近平对"建设"话语进行了革命性的重塑,此一实践的重要一维就是重塑革命性。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揭示了重塑革命性的时代境遇,明确了这是一个需要应答时代之卷、讲好中国故事、高扬革命精神、发力价值引领的时代;其二,理清了革命性重塑的实践进路,基于双创的逻辑和共构地阐发,进行了回溯革命文化、续写革命精神、贯通本来将来的连续性论证;最后,锚定了革命性重塑的价值旨归,即书写新现代性、坚持中国道路,消解历史虚无、弘扬中国精神,夯实"建设"话语,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虽始于苏俄,但惠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延续与创新。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但同时也存在抹黑、否定十月革命、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此必须坚决予以驳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理论自信的存在基础,唯物史观是理论自信的科学逻辑,"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自信的价值旨向。从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对于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全面把握这种新境界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性基础和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关系国家兴衰、民族精神和文化安全的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永续动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在分析文化自信可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土壤、文化资源和文化驱动的实践意蕴基础上,通过梳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践困境,探索出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应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维度展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指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习近平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为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主要包括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等.其次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凭藉,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最后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经,即思想引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深入研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澄清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经170多年的上下求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国人民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第一,道路自信,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精神自信,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力量自信,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凝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历史性合力。当下,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这样的路径自信,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新发展,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新凝练、新求索、新升华三方面。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既有新概括、新话语,又有新内涵、新延展。它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实践的充分延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创新;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完善。它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相似文献   

20.
自信是一种信念及精神,中国道路自信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发展能力及前途的信任,其形成与中国百年发展辉煌成就息息相关.中国道路自信源自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先后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在百年磨砺中增强了中国道路自信.这种自信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无数梦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软实力.树立中国道路自信的理论前提,关键在于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彰显.只有将其置于不同参照系中进行多维度比较,才能使其优越性得以全面彰显,并愈加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阔步前行.显然,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通过梳理、总结建党百年来中国道路发展历程,将中国道路置于自身与"他者"之历史与现实中,进行共时态与历时态之比较,以唯物史观回望并厘清建党百年来中国道路自信生成逻辑,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既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又能激发全体中华儿女愈加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