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一报还一报》看莎翁剧作与《圣经》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创作时间与《詹姆士王钦定本圣经》的编纂时期不谋而合。这出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尤其贯穿着《圣经》教义与尘世现实的种种冲突。无论是在情节发展上,还是主题思想与措辞用语上,该剧都与《圣经》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道德剧原是流行于中世纪的一种宗教戏剧,它以圣经故事为依据,着重宣扬基督教的教义信条和道德伦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富有文化巨人特征的莎士比亚,继承了道德剧的写作传统,他的名剧《一报还一报》既是对中世纪道德剧的继承,也有独到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4.
《一报还一报》是莎士比亚的问题剧之一,它反映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及其对社会更为深刻的思考。在剧中,莎士比亚将性道德作为一个中心议题,去讨论人文主义与宗教禁欲思想之间的冲突,去讨论法律的宽容性,并通过男女之爱引起的一桩桩故事去挖掘由公爵所代表的政客们的种种丑行,从而展现出个人在强权面前无可奈何的社会现实。剧中交叉的婚外性关系及政客的狡诈,极力还原着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反映。该剧以对性道德的探索为背景,去挖掘人类社会中权力与权威,法律与宽容,光明与狡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古典医学四种体液的理论与大小宇宙的类比关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问题剧《一报还一报》中所涉及的疾病话语:过剩的爱欲在维也纳城中肆虐,最终传染到临时执政者安吉鲁身上时,破坏了整个城邦的体液平衡。法律在此处隐喻着城邦安定和政体健康,司法者需要将个人道德视为司法责任的一部分,但执法者安吉鲁却漠视自身道德的缺失,导致法律名存实亡,因此公爵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计谋,让维也纳恢复到法治和道德健康的轨道上来。剧中维也纳城邦的疾病影射早期现代英国性道德问题的焦虑,莎士比亚通过道德与法律的斗争和融合参与政治讨论之中,表达对新上任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焦虑。  相似文献   

6.
上帝是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观念,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具有全能的智慧,全在全知;他的旨意决定着一切,世人所能做的只是对他表示无条件的承认和顺从;上帝是仁慈的,对其子民永远表示眷爱;上帝又是公义的,扬善惩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上帝的这些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文章紧扣圣经文本和剧本内容,对该母题在莎剧中的具体表现作出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除《远离尘嚣》外,《还乡》、《一双蓝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也有着拔示巴的原型。通过比较她们的经历与性格可以看出,哈代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深刻体会和娴熟的运用圣经原型人物的高超手法及其深沉的基督教情怀。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霍桑出生于一个资深的清教徒家庭,基督教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霍桑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将大量的《圣经》原型、典故"移植"到他的作品中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作品之间的模仿与继承关系。作为莎翁的“习作”,《错》剧是普劳图斯喜剧的模仿,模仿中有继承,继承后而有发展。《错》剧中的梦幻世界和梦幻中的疯狂是创新。《错》剧于嘻笑打逗中似乎又透出一丝悲哀;于夫妻、兄弟大团圆的和美之声中似乎又传出一缕乱音———在喜剧的喧闹中,莎翁没有忘记对人和现实的关注。这正是莎翁作为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给读者宣扬了这样的道德教义:毫无节制的纵欲是不合道德的,忠贞是值得褒奖的行为和德行。但我们对这出剧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上,还应探究道德教义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主题。维也纳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实际上是更能动摇国家根基的政治危机。安哲鲁的堕落也不仅仅是道德的堕落,更体现了政治的腐败。莎士比亚的君主观和治国之策在公爵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白鲸》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但是其中的海洋意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文章旨在对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多维度解读,联系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将海洋作为象征生机、劫难和再生的基本原型来挖掘其中的深层、变形以及深化原型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狄更斯向来被视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然其作品明显具有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乃至作家整个创作受到基督教信仰重要影响。长期为人所不知或忽略的《我们主的一生》为此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乃狄更斯专为自己孩子所作私人文本,在其去世64年后方始发表。该作品清楚表明狄更斯熟悉圣经,特别注重基督教信仰中仁爱、宽恕、谦卑,并相对淡化公义和审判等教义。这与其作品所体现的“以善为美”、“团圆结局”、“恶人悔改”等模式及温馨人情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白鲸》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但是其中的海洋意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文章旨在对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多维度解读,联系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将海洋作为象征生机、劫难和再生的基本原型来挖掘其中的深层、变形以及深化原型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本文试图以《圣经》“该隐杀弟”的故事来重新解读福克纳的这部作品,从原型母题、原型模式和原型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内涵层意义,找出其撞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奥赛罗》在意象、人物、情节等层面上的原型,并深入探讨作品原型的超越性意义,既展示出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典文化相通的方面,又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从而以一种较新的视角对《奥赛罗》等悲剧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莎翁十四行诗蕴含着丰厚的双性恋底蕴,也是莎翁人生的映射,表征了莎士比亚对双性恋的认同和接受,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双性恋的赞誉、依恋和矛盾的心态.传统的莎翁批评为了维护大师的声誉,追随主流文化导向和其道德标准,倾向于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双性恋现象艰难的社会认可也导致了偏颇的评介,但是莎翁作品蕴含着双性恋内涵并不是在莎翁脸上抹黑,而是其重要的主题和底蕴,这样的解读有助于在多元视野中更客观地解读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8.
论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特点——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整合了基督教和俄罗斯多神教元素而成。《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圣经.新约》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为原型,以撒旦及其随从降临莫斯科为主线,对上帝存在与否、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宗教性主题进行了探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魔鬼形象,书写了一部"魔鬼的福音书"。作品描写的虽然是基督教的主题,却在不经意间总能见到多神教的影子,彰显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中期的悲剧一方面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另一方面又以宽厚、仁慈、博爱作为映照是非善恶之明镜,在道义上鞭挞邪恶.晚期的传奇剧更是在仁慈、宽厚、节制、博爱等基督式的宽广与深沉中表现了对人类的理想与希望.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比以往我国学界所理解的要丰富得多.莎士比亚的创作把中世纪时代的"旧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新人"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