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禁毒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当代女性由于工作、社会压力增大,也开始受到毒品的侵害。因此,研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情况和影响女性强戒人员EPQ特征差异的因素,从而为强制戒毒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治疗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气质类型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沟通干预方式,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吸毒人员虽是违法者,但同时也是病人和受害者。除了考虑如何对他们施行有效的管控外,如何保障他们的艾滋病治疗权,维护其理应享有的生命尊严,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普遍面临的防艾困境,有必要从伦理学的维度重新加以审思,探寻更合理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显示,儿童期不良经历在物质滥用人群中非常普遍,早年创伤经历是多数吸毒者长期吸毒和戒毒后复吸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问卷、自编信息采集表对某戒毒所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童年期不良经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遭受童年创伤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家庭功能失调、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为主。同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其首次吸毒年龄、吸毒年限和文化程度都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在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中要加强从创伤视角去构建该人群的心理矫治体系和工作框架;通过加强创伤心理矫治来提高情绪稳定性、改善心理困境的应对方式;加强社区和谐家庭建设的帮助力度,预防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统一强制隔离戒毒的管理体制将促使劳教退出现制;戒毒的双重特性是绝大多数成瘾人员因吸毒过错负有接受治疗的义务,因脑部疾患拥有被治疗的权利;强制隔离旨在治疗而非惩戒或者贬损性教育,因而传统的管控模式须让位于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模式;但限于制度成本和客观可能,场所强戒应限于有治愈可能且具须与隔离的吸毒成瘾人员.  相似文献   

5.
党生翠 《社区》2013,(5):49
社会和国家给予特殊群体的关爱,通常被喻为阳光。2011年6月26日,一束特别温暖的法律之光照在了社区戒毒康复者们的身上。这天,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戒毒条例》。一年多来,各地出台政策、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种种路径。如何让这些温暖、宝贵的阳光,能够更加有效地照亮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贵州省开创的"阳光工程"与强制隔离戒毒不同,这种戒毒康复模式重在通过多元力量的参与,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回归社会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生翠 《社区》2013,(7):49-49
社会和国家给予特殊群体的关爱,通常被喻为阳光。2011年6月26日,一束特别温暖的法律之光照在了社区戒毒康复者们的身上。这天,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戒毒条例》。一年多来,各地出台政策、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种种路径。如何让这些温暖、宝贵的阳光,能够更加有效地照亮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贵州省开创的"阳光工程"与强制隔离戒毒不同,这种戒毒康复模式重在通过多元力量的参与,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回归社会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呈现出福利属性凸显、系统性增强等成效,但仍存在制度与实践断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福利性与强制性的价值张力、法律规定与法律执行的不平衡、法律供给不足与认知偏差的困境叠加、司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不到位、制度刚性有余与活力弹性不足的矛盾、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缺失等方面。制度与实践的重构需要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认知行为的可塑性、戒毒人员的社会性、医疗和就业服务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方式问卷和心理社会能力问卷对8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性别、居住地、职业类型和吸毒年限不同的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2)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3)生活方式中的学习习惯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24%,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16%。得出结论:心理社会能力、应对方式和学习习惯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戒毒人员的心理社会能力,改善其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禁毒法》实施以来戒毒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可以概括为:树立了全新的戒毒理念,构建了全新的戒毒体系,实践了全新的戒毒模式,完善了全新的戒毒机制,取得了全新的戒毒效果。然而,机遇总是与困难和挑战并存。戒毒理念需要转变,《戒毒条例》尚未发布,吸毒成瘾及严重,特别是新型毒品成瘾标准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康复)体制机制尚未完整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体制尚未确定,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尚没有具体办法等困难,制约着戒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戒毒青年JH的改造经历为材料,呈现了戒毒青年从面临角色困境到实现角色回归的角色矫正技术与过程。矫治过程中的角色适应主要是让戒毒学员认识到自己被强制隔离的现实并接受这一现实然后去应对与适应"戒毒者"角色,这是引导戒毒青年适应隔离戒毒所环境、顺应矫治方案的前提。角色体验的主要实务是让戒毒青年体验亲情角色、友情角色等,通过角色体验为戒毒青年树立角色榜样和角色理想,并产生角色期待。通过角色期待为戒毒青年构建新角色、重建自我。通过实务分析表明,戒毒者作为犯错的"学员"角色进行矫治是积极有效的而不应该对之进行指责式教育;同时,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工干预实务应该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心理认知的转变进而走向行动改变,而不应该宣讲政策条文或空洞地讲毒品危害,这与普遍公众对待人员的非专业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制度安排经历了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与"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如今只提出"就近入学"的变迁过程。近年,在实践中"择校"现象却愈演愈烈。为推进教育公平,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制度演进过程中,应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致力,使新的择校制度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最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12.
人格尊严的规范被誉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保障人格尊严既是"规范宪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判断宪法正当性的重要基石。规范宪法要求涉及人格尊严的宪法规范必须完备、充分,并积极吸收国际条约中的人格尊严条款;宪法的正当性可以通过人格尊严保障的主体广泛性、标准复合性以及方式多样性等途径加以体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引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锐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为应对农村税费改革,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实际全部为县负担的机制,完善为由中央、省(市)、县共同负担.为此,提出了十二字改革原则"最低标准,基数不变,差额共担",以求建立和实行法制化的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变政策支持为制度保障,保障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使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尊严”概念于生命伦理学无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于生命伦理学有用还是无用,是当前国际生命伦理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本文在回应“无用论”的同时,论证指出:第一,“尊严”不能被等同于“尊重”,它有超出“尊重”的内涵“盈余”;第二,在生命伦理学中,人的“尊严”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它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其所内涵的“人的生命尊严”就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护卫生命的尊严就是生命伦理学的宗旨和使命。第三,“尊严”在实际应用时一般需要过渡和转化,即从价值观过渡和转化为根本伦理原则和若干基本原则;从价值转化为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15.
人格尊严的规范被誉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保障人格尊严既是“规范宪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判断宪法正当性的重要基石。规范宪法要求涉及人格尊严的宪法规范必须完备、充分,并积极吸收国际条约中的人格尊严条款;宪法的正当性可以通过人格尊严保障的主体广泛性、标准复合性以及方式多样性等途径得以体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的文化安全机制刻不容缓。应从"强化内功"、"未雨绸缪"、"随机应变"、"法不容情"、"人才方阵"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创新、预警、决策、法制、人才五大文化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个人信用缺失的根本问题在于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通过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分析,得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模式,并提出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重建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常用的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利用微观教育民族志的深描手段,对生活在云南西北部山区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学校教育进行整体研究。从独龙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化与制度、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教师结构组成以及独龙族在校中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成绩等方面,可以看出独龙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呈现出逐渐疏离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