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吴于廑先生在青年时代撰写的两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对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综合研究.其中一个鲜明的学术特点,就是十分关注两者历史演变中的法律因素.这在后一篇哈佛博士学位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里体现得尤为突出.细读两篇论文,读者都会在心目中对此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生发诸多关于推进中外历史研究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吴于廑先生的两篇论文《士与古代封建社会之解体》与《封建中国的王权与法律》,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士"的性质、地位与历史作用以及封建中国的王权与法律的特征问题展开了透彻的解析,以超乎寻常的深刻洞见,为人们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与本质特征的整体图景.即使在今天,其创新意义也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3.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年前,毛主席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中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  相似文献   

5.
《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第九、十九条规定民事案件可以依照中国的法律和习惯来处理,中国的法律和习惯适用于诉讼双方都是中国人的民事案件,明确地表明英租威海卫确实存在着二元化的法律体系;中国法律及习惯的范围包括《大清律例》、习惯和习惯法、情理等,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全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封建法制也达到了空前完备的地步。综观唐朝的立法活动和法制建设其最大成就与集中代表《永徽律疏》,亦即《唐律疏议》,它上承《法经》以来历代封建立法之经验,下为宋后各朝立法之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诸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有很多闪光的文化意蕴,尤其对中国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作者对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反思,主要体现在《柳侯祠》和《西湖梦》中。虽然作者采用散文的形式,不可能象学术论著那样周详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文化人格观,但由于作者运用了三级推进的方式,逐层地表述自己的感悟和体认,使文化人格思考的内容独到而丰富。 在《柳侯祠》中,作者对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思考极富个性。作者对历来评价颇高的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置而不论,肯定柳宗元被贬永州时面对自然山水的文学活动,称赞《永州八记》是华夏文学中高峰性的构建;作者批评柳宗元经不住一纸诏书的诱惑,鄙夷他  相似文献   

8.
论李斯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斯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李斯(?一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著名政治家和法学思想家。李斯在辅佐秦始皇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作用,极力主张实行封建法治。李斯的法律思想,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封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实行封建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充分地运用了法律武器。秦始皇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废除了战国时各国条文和制度不尽相同的规定,在原有秦律的基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对政治、法律、社会等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有关政治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断刑论》、《封建论》、《贞符》、《六逆论》、《非国语》、《天说》、《天对》、《送薛存义序》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等。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民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对封建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规范体系中处处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和法治思想,并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加以综合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法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渗透其中的儒家法律思想,即宗法、仁者爱仁、中庸的法律观,构成《唐律疏议》继承法之主线,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新识隅人确定一部典籍在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的位置,从来也没有像《韩非子》这样面临重重困难。两千多年来,自韩非去世以后而形成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封建王朝,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皈依韩非的政治主张和治世方策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统治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13.
封建土地国有论的提出和50年代的争论侯外庐先生在史学领域跋涉半个多世纪,他的史学见解中没有别的任何一项象中国封建土地国有论那样曾引起轩然大波,至今还只为少数人所能接受。然而笔者认为,侯老提出的中国封建土地国有论及他研究这一课题所坚持的理论原则应当引起更多重视。侯老对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研究从4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发表在《历史研究》1956年创刊号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首次全面论述了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后  相似文献   

14.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问世以来,从地域文化及人物形象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颇多,但深究文本中蕴含着的文化冲突因由的论者却很少。《死水微澜》蕴含了中外文化的多重冲突,袍哥与教民的冲突是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的外来文化相激荡的表现,蔡大嫂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言行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袍哥与教民在死气沉沉的中国内陆地区激起了波动,蔡大嫂的"离经叛道"给国人带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集大成者。他在《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中,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国国民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并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摧残。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既研究中国人的阴暗面,又清醒地看到中国人的光明面。他呼唤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特立独行的人出现。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文化裂变孕育的畸形儿王平十六世纪的明代中叶是文化发生分化与裂变的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体系中,开始外化出某些新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与旧有的文化体系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对旧有的文化体系给予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一方面由于旧有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老一辈学者中有不少"通家",既精于世界史,又精于中国史,有的甚至写过两部通史,如雷海宗、周谷城、周一良等.吴于廑先生亦属此列.他以世界史研究名家,对于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做出过重大的理论贡献,但他对中国史的研究一般人不太知晓,此次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丛书将他70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博士毕业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合为一册出版,才使得我们对他的广博学识和独到见解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对中国历史进行的重新审视。其中,《补天》更是其痛苦思索的情感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质进行探寻,展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了衰败的历史困境中,就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狂人日记》艺术上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陌生化(反常化)的艺术形式,扭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自动化(习惯化)的思维定势,使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开始在人们眼里变形、扭曲、解体,进而使人们体察和发现封建社会,封建文化血腥、残忍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