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真实和理性,它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属特征,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必然属性。科学精神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涵养科学精神,建构以求真和创造为价值追求、以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为辩证立场、以问题建构与解答聚焦为过程机制、以逻辑自洽与经验证实相结合为方法论法则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图景。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关于人自身的学说;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于近代人类实践活动空间的展开与独立化进程;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本质上是一种人化的表达方式,是对人之存在、本质、价值与发展的理论透视,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其研究领域、角度和层次虽有不同,却具有属人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经了中西互渗、观点至上和理性多元三个阶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兴替状况,展示了其与自然科学、政治理性及人的实践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性质及其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研究的关系开拓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设计的逻辑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设计具有自身演绎的内在逻辑,遵循着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要求。增强方法意识、提高方法素养,加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学习,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和项目设计中,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研究方法,遵循科学研究和项目设计的内在逻辑,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6.
苏州大学周川在《教育研究》2 0 0 0年第 2期撰文指出 ,教育中的唯科学有多方面的表现。第一 ,价值取向上的重理轻文。第二 ,教育目标上的科学家定向。第三 ,教育方式的过于“科学化”。教育中唯科学思潮的要害 ,不在于它过份重视了科学 ,不在于它过份强调了科学的意义与功能 ,而在于它唯科学之马首是瞻 ,狭隘地把科学奉为教育的至上与至尊 ,同时否定人文社会学科的意义 ,排斥人文社会学科的存在 ,从而在教育上形成了一种偏执的现代迷信。这种现代迷信对教育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中的反科学 ,其要害不在于它强调了科学活动的负效应 ,而…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科学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育不但与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为自然和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文基础。教育应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精神品质与科技素质方面的作用,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人文社会学科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文科"国家重点学科"不仅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引领和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水平,以及促进文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发挥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关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偏"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教育产业化倾向影响较大,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为此,必须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以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文科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表现为: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缺乏特色和层次、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缺乏大师和高层次科研成果等。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文科要面对社会需求,形成、突出优势和特色;要采取引进领军人才实现学科团队水平跨越式提升等有效措施促进文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理工类高校要实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目标,必须抓住当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准确定位,通过实施"机制创新,名师引领,特色集成,开放合作"等发展战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陷入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的根由不在科技本身,而是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失衡。人类要走出科技发展的二难泥沼,必须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和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为此,必须推进文化的整合,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构筑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对科学与人文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的作家.他全面剖析了当时西方人在科学文明的繁华世界中堕落了的现实,挖掘出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扩展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两个方向,即科学思想自我完善的内在过程与科学思想得人文化这一外在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就后者而言,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意义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把握当今仍然困扰我们的科学与人文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意义、体系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意义,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四层结构,包括学科发展评价、学科研究评价、学科教育评价和学科社会影响评价,其中学科研究评价是重点,研究成果评价是核心.然后根据"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实践,总结了开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与科技的交融互动、整合发展 ,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大特征。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还是从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客观需求来看 ,科学哲学尤须从人文与科技整合思维角度 ,多维透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科学伦理与科技手段、人文观念与虚拟技术的三大整合态势 ,提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促进现代科技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主要论述了物理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及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科学教育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教育是对“价值”的“善”的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