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功养生术与传统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气功养生术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并把气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高到社会学术思潮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2.
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佛道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的出现,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唐宋之际形成绵延千年之久的三教合一思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术由传统过渡到现代与报刊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对"国故之争""王国维之死"等文化史事件在报刊传播空间中的历史细节考察,不但可以理解近代报刊在学术传播、论争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还能进一步反思五四以来种种文化思潮前进的源动力.一方面,随着西学的传播,尤其是近代报刊的兴起,现代学术框架得以建立,并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学者借助新材料、运用新方法,逐步突破以经学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框架,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近代报刊加速了学术的现代化进程,学术期刊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理论专题的组稿促进了学术思潮的形成,并由此延伸出更为广阔的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4.
古代有类专咏宫女生活的诗歌.首见于汉朝的为"宫怨",继之,南朝有"宫体诗",隋唐间兴起《宫词》,主题多为反映宫女怨愤,少数状写宫女妖艳.中唐王建《宫词百首》涉及宫女生活稍多,但大抵出于想象.五代王蜀后妃花蕊夫人《宫词》算得此类诗歌顶峰之作,其所涉既有宫女当值情景,又有度闲动态,全出亲历,颇具史料价值.吟咏宫女卫队、宫女马球队者,可补史籍的失记;宫女日着道妆的描述,足以同多家诗文佐证唐、五代妇女以艳丽道服为时世妆.  相似文献   

5.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它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其难点集中在如何对"五唯"的辨识上,痛点则在于"五唯"背后的绩效主义逻辑无法彻底破除,从而其突破点只能寄托于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上."五唯"非一朝一夕形成,是长期以来行政中心主义、管理主义、绩效主义、大学排名和集中管理的复杂产物.其根源在于学术逻辑与行政逻辑之间的冲突,从而在学科评估与大学排名的作用下产生了学术锦标赛,进而在大学出现了"唯科研"的运行逻辑,这为"五唯"提供了生长土壤.治理对策只能从减少评价杠杆着手,减轻大学评估压力和教师学术压力,最终让学术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6.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它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其难点集中在如何对"五唯"的辨识上,痛点则在于"五唯"背后的绩效主义逻辑无法彻底破除,从而其突破点只能寄托于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上."五唯"非一朝一夕形成,是长期以来行政中心主义、管理主义、绩效主义、大学排名和集中管理的复杂产物.其根源在于学术逻辑与行政逻辑之间的冲突,从而在学科评估与大学排名的作用下产生了学术锦标赛,进而在大学出现了"唯科研"的运行逻辑,这为"五唯"提供了生长土壤.治理对策只能从减少评价杠杆着手,减轻大学评估压力和教师学术压力,最终让学术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从理论上开辟了一条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在"师夷"方面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内容更加丰富,仿照欧美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然而辛亥革命在"制夷"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与不足,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时地暴露出来.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若要取得胜利,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者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指"和"名"在一定程度上混同起来,而周云之先生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更是把"指"和"名"完全等同;笔者认为"指"和"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