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过渡礼仪"是法国民俗学家范热内普提出的经典仪式研究理论,他在丰富的人类仪式中发现其社会性、文化性的过渡机制,在《过渡礼仪》中将仪式内部结构及运行过程抽象为分隔礼仪、边缘礼仪及聚合礼仪。过渡礼仪是人类生命演进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进程,不断在人类历史中上演,凝聚为人类集体无意识,成为"原型"存在于民间叙事。天鹅仙女型故事运用"解难题"原型拟构男子成人礼仪,通过世俗与神圣叙事空间转换,构建成人礼仪进程,象征性展现主人公社会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传统礼仪当中许多关于女性的“礼法”曾严重束缚并还在继续影响着女性的发展;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现代社会对女性礼仪及礼仪本身的认识和操作中尚有许多偏颇之处.因此,在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的今天,建立现代礼仪规范、进行札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礼仪主要由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构成。文章拟在对壮族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人生礼仪中所体现出来的壮族人的生死观念、社会伦理观以及贯穿于各人生礼仪中的人际馈赠关系。  相似文献   

4.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婚姻礼仪不仅是乡村社会中婚姻关系缔结的必要程序和婚姻合法性确立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系到乡村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婚姻仪式与其意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反映社区文化概貌与乡民生活意义的婚姻礼仪正在经由传统向变异变迁.其仪式正由神圣性向娱乐性变迁.仪式意蕴正由社会性向私人性过渡。  相似文献   

6.
本文章介绍了喀什传统的与维吾尔女性相关的习俗礼仪,从这种习俗礼仪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这种礼仪的内容密切相关,但是喀什维吾尔族传统家庭教育对女性的教育内容中并没有使女性在礼仪中有更好的待遇,这种家庭教育没有使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喀什传统家庭对女性的教育观念对维吾尔女性受正规教育的制约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首先要从转变喀什维吾尔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喀什有关维吾尔女性礼仪和女性社会地位之间的密切关系入手。从而也应该重视喀什女性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7.
传统婚礼仪式中有很多复杂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程序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传统婚礼的一个过渡仪式。文章在对西和县张杨村传统婚礼仪式进行实地田野记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抹黑"习俗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人在其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最主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四大礼仪。在这些礼仪中,礼物的馈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生育馈赠、婚聘馈赠、寿辰馈赠和丧葬馈赠四种基本的模式。通过这四种礼物馈赠模式的分析能够发现土家族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这既有道德的错位与缺位的原因,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华礼仪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德、法、礼三者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实施德、法、礼并举的教育是重建礼仪文明之举.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布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人生礼仪是罗布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起名仪式、摇篮庆典、割礼、婚礼、葬礼等礼仪。从形式上看,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与周边地区的其他维吾尔族大致相似,但仪式的内容却有着很多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社会伦理观、渔猎生活以及歌谣对唱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而且体现了罗布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婚姻礼仪的社会功能——以鄂中荣村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婚姻礼仪作为过渡仪式的一种,具有五个方面的社会功能:乡土社会中的成年礼、社会角色的转换、婚姻合法性的确立、组建社会网络与传承社会文化、强化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礼仪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危及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从认识上澄清和端正一些陈旧的看法;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提升其内在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创设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建立一套礼仪规范;建立一套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4.
饮食礼仪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饮食礼仪对规范人们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秩序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控制作用。在我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一直到今天仍能看到其影响的痕迹,且仍在一定层面上发挥着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礼仪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目前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思考学生中存在"非礼"现象的原因.根据中小学生特点,提出了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应从完善礼仪教育内容;营造礼仪教育氛围;训练礼仪行为;树立礼仪典型;加强合力作用,促使礼仪规范不断内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礼仪”是日本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中进行的礼仪教育.通过收集日本小学校教育2011年开始使用的新版道德资料——副读本中的关于“礼仪”题材的资料,按着6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着重分析了“礼仪”资料中的“问好”、“动作”方面的礼仪教育内容,并进一步总结了日本小学道德资料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就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新的公历元旦与废弃的夏历元旦(春节)一直处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纠葛之中。在学术表述中,元旦和春节总是被看作分开的甚至对立、冲突的两个节日。从过渡礼仪的理论来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多少仪式,“过年”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礼仪。本文探讨如何把元旦与春节纳入一个关于年的过渡礼仪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对文化因素多来源的新年庆典进行再结构化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9.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学习礼仪,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礼仪水平,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三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体现在人们的讲礼重义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20.
许静 《山西老年》2014,(10):54-55
在有些地方的婚俗礼仪中,对穿鞋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下定送鞋履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新鞋一双为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