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研究近年来在西方和中国均已凸显其地位.文化研究的兴起给当今的文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发生了可谓“文化转向”的变化,比较文学当然不例外.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与后现代的各种思潮有关,也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学者的自身素质有关.文化转向使比较文学有了更广泛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方法上的创新,当然也有不足,如文学的淡化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化、文学世界化发展中,比较文学观察的视野从强调学科特性走向与其他学科整合,研究内容从精英经典研究走向通俗大众文化研究,研究范围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走向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呈现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同源研究与异质研究相结合、自身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中国宗教文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这个不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宗教与文学"这个层面上,中国宗教文学自身的演变轨迹和本质特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中国宗教文学文献的整理甚至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其中固然有社会、政治、文化、文学等层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宗教文学研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话语,甚至连"宗教文学"、"佛教文  相似文献   

6.
近 2 0年来 ,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 ,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 ,从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如何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发展路向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情况 ,以及华文文学对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等方面 ,探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体化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话语先后发生了"文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参与了这两次转向,并引起对自身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以至学科性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在文化转型期呈现种种文化特征,而文化对文学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又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化阐释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由于近百年来文化视角自身经历了从多元并存到狭隘化、再到多元整合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面貌。文化视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繁荣,时至今日,文化视角已由一种文学研究角度上升为一种批评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运用文化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一开始就是以跨文化为其特点的,阐发研究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巨匠王国维和鲁迅,都充分说明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不是舶来之物,而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当前,面临世界的大变局,中西方学者密切关注文化的自觉和多元共处共生的全球化发展等问题,提倡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百年来中国文学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冲不断演进,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主轴的比较文学精神必将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崭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将文学视为书写与阅读能力,重视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研究并将文学理论看作文化理论,企图对传媒时代文学的形态变异怍出理论上的回答。但由于其本身包含了无法克服的矛昏,所以在其后继者那里渐渐演变成大而化之的"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需要正视文化研究的现实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展文化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消费的增长,是人类需求层次上升的结果。发展化消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化消费的现状,发展化消费应从多方面努力:加快化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化市场;不断提高消费的化消费力;加强化消费的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群众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布响箭"的基本结构与比赛形式、文化变迁、传承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布响箭"是在特定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当代彝族母语文学文本,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厚且富于真知灼见。他一方面在努力完成母语文化生命力的承载与接续,用文化行为、精神举措及生命内涵去破译并保护母语文化;另一方面凭籍学者的智慧,用超前的文化意识去重新体认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古典精神的价值,进而强调在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土壤的同时,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养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融入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文化的天然关系,决定了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必然联系。如果文学的情感性、想象性和形象性突破了已有文化的规范,恰恰是文学价值的高度体现,甚至会成为某种时代的文化标高。“文化研究”无疑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只有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关注创造性这一文化深层次方面的内容,才能在更高的视域中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这些假设可通过把"文化"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与"翻译"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组合成对形成的概念矩阵而获得,具体表现为文化翻译之三种模式,即:文化翻译乃是对异域诠释视域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另一社会成员诠释某一对象或事件的方式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惯约之诠释。基于文化翻译的这三种模式,以《孙子兵法》文化专有项英译的经验分析为例,阐明了文化翻译之本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的崛起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研究源于60年代的英国,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以阿尔都塞为代表,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反对简单的经济决定论,但他对于文化结构-也就是结构对于主体的决定性的强调多少压抑了主体的反抗意义。葛兰西的理论则不像阿尔都塞那样,把意识形态和人类的主观意图同实践截然分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结构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相对于以往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转移。文化研究重视的是大众文化-特别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生产。对一坟流文化所排斥的种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文化研究也表现了特殊的兴趣。当然,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文化的青睐,不会影响文学经典仍然充当文化研究中的主要话题,而且,即使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文学批评仍然要坚持文本和形式的研究。总之,文化研究的出现表明,人们不再将文学想象为一个高贵的天堂,同时也表明,文学仍然可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上偏低,与我国传统的重政轻技观念、小农生产方式及城乡二元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农村教育、培训机制、法律不健全,也影响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要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积极引进项目,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