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试论人本化教育发挥潜能关注人性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而自我实现的一个显特征是富有创造性。珍爱生命,关爱生命,使教育成为受学生喜欢和欣赏的、真正促进其幸福和完善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那些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成其为“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身心灵与全人生命教育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作为人的整全生命的自我生成的教育,是个体生命全方位全层次地自我呈现和自我实现的教育.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是身、心、灵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生命的美好,促进个体生命在身、心、灵各个层面都趋于美好并进而实现全人生命的美好.在"身"层面的目标包括:健康地活着,快乐地活着,希望地活着;在"心"层面的目标包括:实现自我同一,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我和谐,在"灵"层面的目标包括:知识灵性,体验灵性,意愿灵性,领悟灵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根本体现,是人的潜能发挥成为现实的过程。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与环境的客观制约性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机制,是教育得以有效地在人的自我实现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在教育的关照下正确认识和践行自我实现的基本机制,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是实现教育终极理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追求调研背景当代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强调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精神的培养与生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渐渐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与内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何在"构成了生命教育理念的三大前提,对三大前提的论证不仅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厘清,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实践的操作。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是面向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在目的指向上是面向超越的教育,在基本路向上是面向幸福的教育。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在自在与自为、适应与超越以及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中唤醒生命、弘扬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生命的存在性、流动性及人的可教育性,是美在生命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关注生命存在和个性发展是实现美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美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唤醒生命体验"思维方式,走向体验式课堂教学等都是实现生命教育的必由之路。构筑以美为导向的生命教育,将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追求的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教育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些殊途同归。因此 ,探讨并借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将有助于我国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 ,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基础上的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能为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存在问题是生命的终极问题.存在意识的唤醒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前提.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三条价值观念:自由、经验反省、责任,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参照,提出生命教育的三个方面:真实生活、培养个人觉知能力、直面焦虑.  相似文献   

9.
霍耐特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目的,在对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社会理论。在规范社会理论中,他以"家庭"、"社会"、"共同体"作为理论的构架,以"承认"为主线,以"斗争"为动力,把人类主体的自我实现与成功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阐明了人类主体成功生活的结构,促进了人的自我实现。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特别关注了人类主体的特殊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我们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灵环保"是相对自然环保、生活环保而言的心身修养。中国哲学很重视心灵环保活动与功能。心灵不仅有知、情、意的功能,还是人完满自足的精神本体。但认识的偏狭、物欲的侵扰使得心灵的完满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尚需通过格物、内省等修养方式促使心灵自我实现、自我提升。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的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生存环境中调适心灵,安顿生命。  相似文献   

11.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本文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进行了概括,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自我实现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自然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确立全人教育观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人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完善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完美的人而非残缺的人。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克服应试教育弊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构建全人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一个永久课题。给出了"创新性人才"的释义,并把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辨析。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创新环境问题、大学教师队伍的欠缺、大学创新型文化偏弱问题、大学教学过程的要素创新乏力问题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对象,探讨了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和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首先从培养计划的制定上适应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同时在培养计划的实施上,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努力为学生的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推行大学素质教育已十年有余,但效果并不尽人意.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和谐发展、具有"类主体形态特征"的人,这是大学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本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回归人本,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也在于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6.
由机械专业招生就业现状谈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近三年招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面向生产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应是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一精多能,敬业爱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严抓质量,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开拓就业市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主体性理论的影响,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要么强调学生的中心,师生关系存在着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道德建设的低效化。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道德教育途径与机制的研究。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提出“主体”的有机性,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倡导主体间性,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这种主体间性的理论对克服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建构一种新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育的直接效应在于塑造和谐的人。这种效应是通过净化人的情感,摆脱人的本能欲望,超越利害关系,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的。美育通过塑造和谐的人,沟通人们的心灵,活络人际交往,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育还通过培育人与自然的亲情,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大大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命、生存与生活是人存在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展现了教育使人成为"全人"的整个过程.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为内容构成的"三生教育",以人存在的多维性来构建带有系统意义的教育理念,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并以人为中介的教育行为,它为回归本真的教育价值,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找到了"出场",即通过提升受教育者价值创造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提升受教育者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能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动.知识经济时代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施通识教育.高校要努力构建跨学科课程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现代高级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