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市场的主体——农民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民收入、农民消费观念、宏观政策制度、农村消费环境。根据上述因素,探讨了优化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具体策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教育、调整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我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和农民消费心理,得出要准确把握广西农民消费心理,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引导农民走向健康、文明、科学、合理地消费,提高广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由于收入不稳定性的存在,农村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研究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了解农民的消费行为,进而制定相关增收、扩需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基于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其收入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不同地区,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建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是包含着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建构农民生态消费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其影响;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当代农民的生态消费模式:包括培养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促进其消费行为转变,提升其消费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态消费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民生态消费物质基础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规律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收入和消费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收入和消费的实证分析表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增强农民的消费预期以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注重农民消费安全,才能有效启动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2―2010年具有国家重点扶贫县的2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状况的基础上检验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贫困地区而言,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贡献最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作用下降,而财产性收入统计上不显著。就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而言,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对任何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都很显著,工资性收入对西部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尤为突出,而经营性收入对三个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作用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性收入具有明显引致消费作用,而东部地区财产性收入的消费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然而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并不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有时甚至呈下降趋势。这显然与经济学基本原理相悖。根据弗里德曼模型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的分析可知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的持久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 ,以及农民的消费行为日益理性化 ,风险预期增强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与消费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助相关统计资料,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的特点,剖析农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民消费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消费力弱是当前农村最显著的问题所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屏障,而农业现代化的提出是我国积极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政策。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兼顾样本数据的地区特点和时间效应,通过对处于经济上游的华东地区五省一市的农民收入结构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估算出不同地域农民各种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挖掘提高农民消费的主要渠道,并强调农民消费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邹氏稳定性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从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这种分析,应用变参数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得出农村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的结论,提出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消费提高,进而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经济学有关消费理论的论述及对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分析,说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未必造成社会消费倾向递减、社会总消费水平下降,"劫富济贫"对增加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帮助。指出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总收入水平低;要使消费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势头,必须扎扎实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使普通群众生活富起来。  相似文献   

12.
探究消费升级与消费不平等问题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HIP 2013年和CHIP 2018年数据,结合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等实证考察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不平等状况。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的消费处于升级状态;消费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高弹性商品消费不平等的下降。G·Fields分解结果表明,持久性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且对高弹性商品支出不平等和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贡献更大,暂时性收入差距对消费不平等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城乡差距、教育差距和家庭规模差异对于消费不平等同样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度。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教育差距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降低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统计局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最后提出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启动农村市场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消费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边际消费倾向与居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才能起到提高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的效果。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实行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将布阿吉尔贝尔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并不是马尔萨斯或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理论,而他们100年前的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才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在预防性储蓄理论基础上,将不同收入来源及其收入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以考察收入来源及其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利用2001-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调整离差指标来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行测量。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同,从影响程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基于本研究结论就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持久收入理论,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计算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以确定收入的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非收入要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中国农民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而与暂时收入关系不大的结论,而其它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不确定性基础上的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我国城镇时间序列数据,对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支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其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很大。在收入不确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劳动收入的不确定性;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小,而且在统计上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可以采取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19.
重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宏观经济向好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连续数年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继续依靠扩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制约我国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迟迟无法全面启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非法非正常收入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根源;因此,无论从经济增长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在都是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