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社会层面上,博德里亚的先现实主义是当代世界危机理论.它的思想基础是一种与当代信息有关的特殊认识论.该危机直接来自媒介强权及其恶果:作为一种新的奴役体制,实行强权的媒介垄断了大众意识、造就了大众的麻痹和沉沦,并最终自食其果,导致世界性灾难.博德里亚有关海湾战争和"9·11"事件的观点意在为先现实理论提供现实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的媒体技术和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媒改革的步伐:使大众参与到社会制度的建构当中,促进了媒介制度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微观型态、产业结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推动了传媒产业快速发展;重塑了个体意识,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从而影响着社会形态的整体变化;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进一步释放了文化活力。总体而言,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生产力,还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关系不断出现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交替,而在一个层面推动了国家的技术、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前进;传媒改革的实质便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本价值结构分为金融经济层面和文化经济层面。在文化经济层面 ,大众文本价值的流通物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 ;大众文本价值的内涵是被施与的自由劳动 ;大众文本价值的尺度是人类心理时空  相似文献   

4.
保路舆论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路运动中,在全川范围内形成了“破约保路”的公共舆论,有力地促进了运动的开展。“破约保路”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士绅阶层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大众媒介;二、报刊是形成“破约保路”舆论的重要媒介;三、公众的成见与从众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的一种现象,必然会引起大众心理的转变。由于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大众的心理适应依照变迁的性质和特点反映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本文通过对社会大众心理的分析,认为在制度层面上决策和制度的建立及实施过程中应关注民情、民意和民心;个体层面上应学会审视现实环境,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6.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种新媒介的兴起,人类已经进入了媒介化时代,大众媒介的发达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但是同样也带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风险。媒介泛滥和信息崇拜造成了主体困境,媒介化社会的主体被剥离了获得意义的文化根基,媒介化社会陷入了意义模糊的信息迷思与风险境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企业群体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期间 ,中国的企业群体和大众传媒之间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演变。本论文探讨中国企业与传媒之间三个层面的关系演变 :企业对大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 ,大众媒介和企业发展决策关系以及企业与大众媒介之间关系的日常管理。论文解释了中国经济转型期间企业与传媒之间互为环境、互动发展的关系形成以及此种关系对企业群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大众媒介政治属性的表现也不相同。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公器”;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政治属性决定了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政治参与功能、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政治控制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治理实质上是制度治理,以制度体系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价值、制度运行、制度效能成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人民政协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制度价值层面,人民政协蕴含的民主性、参与性价值与治理现代化价值耦合;在制度运行层面,人民政协的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程序体现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制度效果层面,人民政协蕴含的凝聚共识、优化决策、民主监督服务于治理现代化.这三者都体现了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的高度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媒体社会政治人物语言失范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对于西方政治人物语言失范行为及其政治价值和真理标准的探讨.以及由此带来政治权威、利益结构、社会矛盾和政治规范四个方面的制度性风险,可以窥视媒体社会政治语言失范传播风险管理机理。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作为次级系统的大众传媒通过影响环境认知、促成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能动作用。但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大众传媒的“双刃剑”属性相当明显,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因此,需注意探索和掌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传播规律,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积极控制,提升和完善社会控制策略,维护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力量,为战胜危机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媒介控制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制度对传播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关系问题的控制。当前,我国面临着媒介技术外来性、受众身份变化、各种势力角逐互联网以及传播者管理能力等问题,产生了种种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现象。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媒介控制要以此为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福利国家具有作为国家目标的福利国家、作为补助国家的福利国家与作为规制国家的福利国家三层含义。它们分别对应于福利政策、再分配机制与规制架构。就福利政策来说,日本具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官僚机构,而其社会民主性却较微弱;就再分配机制来说,日本具有社会支出水平较低、公共事业支出较高的特点;就规制架构来说,日本的 社会规制微弱,经济规制强大。  相似文献   

15.
从传媒入手,透过传媒变革考察并解释转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全球化入手,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传媒与转轨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传媒与市场经济、传媒与宪政之间高度互动,互相促进:一方面,健康的传媒是现代市场经济必要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传媒自身特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功能,使得传媒变革成为一国政治体制变革进程的指示灯或晴雨表.由此可见,传媒承载并浓缩着一国在特定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聚焦并解析传媒,可以"一叶知秋"考察出一国市场化发育程度与一国宪政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归纳总结法对社会风险的表现形态进行分类,同时利用个案分析法对大众传媒在化解社会风险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传媒业高度发达并广泛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决定其在化解社会风险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其积极作用应加以充分利用。同时认为,政府通过议程设置掌握话语指导权,使大众媒体及时、准确地避免传递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风险信息、完善现有法规以及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等措施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监管,无疑是建立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罗福凯 《东方论坛》2005,(6):75-78,86
财政、金融和财务在概念和职能方面的混浠,将给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公司财务实际工作和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严重危害.财政是国家优化配置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公共产品的经济学.公司财务是财务学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有限资源的跨时间配置,具体工作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金融则主要是解释和解决货币功能的开发利用、金融媒介的机制设计和管理、货币流通量的控制和均衡以及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讯媒介的长足发展给言论自由带来了实现的契机,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本文回溯美国在过去100年对通讯媒介和言论自由的从紧到宽松、从宽松到从紧的管制历程,分析通讯媒介的更新发展给美国政府的秩序考虑带来的挑战,辨识其在不同历史时段中的治理逻辑、心理恐慌以及背后所存在的宪法抗辩逻辑。从历史的长时段发展来看,尽管针对通讯媒介的发展而呈现的秩序焦虑有所减弱,但其问的反复纠结也向我们再一次揭明:在关注通讯媒介上所承载的自由言论对秩序产生冲击的同时,要更为关注通讯媒介实现言论自由的扩展、增强公民自我治理能力的功能,重视通讯媒介的宪法机能,重新调整言论自由和通讯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险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科技专家、企业、政府、公众和媒体,在具体的科技风险事件中由于其相关度、紧急性、影响力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由于在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权力资源、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科技风险的认知与规制中出现了专家(系统)与公众、媒体与公众、"专家企业"科技共同体与"媒体?公众"社会共同体等多重冲突。建构以每个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以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联动的复杂、多层次、多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和科技风险治理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优势和权力资源,又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其核心是责任与信任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